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人民日报看贵州

山区农家院里,国旗徐徐升起……(逐梦)

胡启涌
2021年09月11日08:2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黔北高原的乡村公路,蜿蜒在密林丛生的大山中。车在山中连续转了几个“之”字弯后,一畦菜园出现在眼前,一圈竹子扎成的篱笆,将绿得亮眼的蔬菜揽在怀里。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蜂岩镇桃坪村红岩组,已经到了。

寨子中的一户农家小院里,一根锃亮的旗杆上,五星红旗迎风猎猎。这是七十三岁的老党员田茂坤的家。他在家坚持升国旗,已有二十三年了。

风中,我久久仰望着瓦房上空那抹鲜艳明亮的红,它在这方天地之间,跃动得格外耀眼。远处山间浮动着半透明的薄雾,为红旗铺展开苍茫的背景。

随行的朋友与田茂坤相熟,高声叫了两声老田,没人答应。我们穿过厢房来到大门口,见田茂坤正站在凳子上贴春联。老伴万有香双手扶着凳子,侧着头瞅着老田的一举一动,轻声叮嘱着:“踩稳点,顺着门缝沿边贴上,就合适了。”老田一丝不苟地对缝、上浆糊,用手反复抚平,直到张贴妥当。老田的左手不很灵活,我们接过活儿忙乎起来,没一会儿几根柱子都贴上了大红的春联。老田一边叫老伴回屋烧水泡茶,一边招呼我们到屋里坐。

说起升国旗,老田满脸的自豪:“我在家中升国旗已有满打满算的二十三年,一直坚持。”说完,引我们去院里,指着飘扬的国旗说:“以前旗杆是竹子做的,后来换成了不锈钢。”老田的头一直仰着,望着山风中的五星红旗,镜片后面的双眼闪着光。

老田曾在凤冈县烟草公司工作,他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有口皆碑。踏实工作的老田,心中却装着一个只有母亲和自己才知道的“秘密”。

母亲父母早亡,十二岁就给地主家当帮工,孤零零一人尝遍旧社会的辛酸。从小到大,也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与同是苦命的父亲走到一起后,生活依旧艰难。直到新中国成立,一贫如洗的父母分得了几亩田土、一头耕牛,被贫苦压弯的腰才慢慢挺直,日子才越过越有个样。田茂坤听着母亲的苦难故事长大,母亲每次的流泪,都深深烙印在他心中。后来田茂坤参加了工作,母亲高兴极了。母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今天的日子来之不易,要知恩报恩。母亲的想法是朴素的,是沉甸甸的,田茂坤一直装在心里,默默地用踏实工作来兑现两代人的心愿。

1980年,公司将桃坪村发展烤烟种植的任务交给他。为了让村民种上“黄金叶”、走出贫困,作为烤烟种植辅导员的田茂坤挑起重任。他一家一户地做工作,给大家算经济账,还自己带头种植。第二年,桃坪村的烤烟种植面积从上年的十多亩飙升到六百多亩,村民增收喜人。大家都来感谢田茂坤,他却说:“我们应该感谢党的好政策。”

在村民感激和渴盼的目光中,田茂坤感受到了为群众做事的快乐。他想加入党组织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母亲赞同的理由很简单:我家好日子是共产党给的,党能救人。

当晚,田茂坤写下入党申请书,第二天一大早,热切地推开了老党员冉启贵的家门。后来,冉启贵成了他的入党介绍人。1981年,经党组织批准,他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3月12日,是田茂坤终生难忘的日子,他面向党旗庄严宣誓,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当天,田茂坤回到家时天色已晚,一家人还在等着他回来分享喜讯。油灯下,母亲与他唠了很多话,说得最多的仍是知恩报恩的谆谆叮嘱。

光荣入党后,田茂坤信心百倍地挑起带领村民致富的担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已让桃坪村人尝到了挣钱的甜头,田茂坤便借势发展。1983年,全村烤烟年产量全县第一,田茂坤在全县表彰大会上交流经验。工作二十四年,田茂坤几乎年年获表彰。

1998年,田茂坤办理了退休手续。办完手续那天,他心里有太多的不舍。田茂坤想到了买一面国旗,在家中天天升起。

1998年3月12日,是田茂坤在家升国旗的第一天,这天也是他的入党纪念日。

旗杆是自家林子里最壮最直的一根斑竹,每一道节疤他都用柴刀细心削平。他还在院边用混凝土筑起一个厚实的台基,正中留有一个圆圆的插孔。

7时30分,田茂坤一个人的升旗仪式开始,仪式上没有国歌声,只有三月的春风柔柔地吹着,水塘边的绿柳随风轻拂。田茂坤把国旗牢牢地拴在竹竿顶端,然后将竹竿端端正正地插进圆孔,一面五星红旗在大山间飘扬起来。没有滑轮装置,他就以这种朴实的、自己所能想到最庄重的方式,将国旗在院子里升起来。

从此,这个仪式在山村的农家小院天天进行,寒来暑往,风雨无阻。

老田每天早晨七点半准时起床,戴上眼镜,举行一个人的升旗仪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上手机后,孩子们给老田下载了国歌。每天早上升旗时,老田把手机声音调到最大,跟着熟悉的旋律和节奏唱着国歌,完成升旗仪式。如是雨天,穿上雨衣,撑上雨伞,也要准时进行。

二十三年来,老田只有十二天没有亲手升旗。一次是2005年,他因病住院五天,孩子们在医院轮流照看他,家中升旗的事就交给老伴。老伴很认真,准时起床升旗,完成后就给老田打电话。还有一次是2016年10月,田茂坤决定去北京天安门看看标准的升旗仪式。16日清晨五点,六十八岁的田茂坤早早地来到天安门广场“抢占”前排位置,见证了国旗护卫队的升旗仪式。雄壮的国歌、整齐的队列和现场的人群让老田深受感动。这次去北京花了七天时间,回到家中后,他掏出一千两百元钱,把旗杆换成了十米高的不锈钢杆子,安装了一个滑轮帮助升降。每天早上升国旗时,虽然仍是一人,老田会努力挺直佝偻的腰,迈着有力的步子,俨然一名护旗卫兵,出旗、升旗、唱国歌、行注目礼,直到国旗缓缓升至杆顶。

不管坐着还是站着,老田的左手总是半抬着,就连简单的伸直和举起都无法完成。这个病是2000年落下的。那年春节,为了挖通五公里的入村公路,老田的大嗓门一喊,回乡过年的年轻人纷纷响应。他和大伙一起,扛上铁锹、锄头、钢钎上阵挖路。劳动强度突然增加,老田的胳膊腿有些吃不消,左手开始抽筋,痛时贴上一张膏药,继续干。二十一天后,五公里的乡村公路挖通了,老田的左手却落下了伸不直的毛病。

田茂坤虽然退休在家,却整天忙着东村西寨的事,大伙都明白有事找他准没错。国家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脱贫攻坚政策、乡村振兴政策,老田都要一家一户地做宣传工作和政策解释。疫情防控期间,老田主动揽下村里的宣传动员工作,他的大嗓门成了寨上最暖心的声音。

老田真是闲不住。今年开春后又动员村民开展护路活动,清扫路上的落叶,清理边沟里的土石,割掉公路两旁杂草。在老田心里,这是村里的一条致富路,得好好地护着。

每年7月1日,是老田换国旗的日子。

国旗下杆后,就叠好放好,一年一换,家中已存放了二十二面国旗。这是家中最宝贵的财产。

老田二十三年如一日升国旗的举动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前不久,白岩组的老党员田建忠,王寨社区的村民黄斗文,都在家中升起了国旗……

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老田早早策划好了7月1日的升旗流程。与往年不同,今年的升旗仪式不再只有他一个人了——在贵州财经大学读研的孙女田秋红,在贵州警察学院读大三的孙子田洪杨,在遵义师范学院读大三的孙女田甜,都是预备党员了。孩子们主动要求,在7月1日这天一起参加家中的升旗仪式。

7月1日一大早,老田早早备好一台音箱。当国歌响起,在大山里一家人的注目下,五星红旗在小院上空徐徐升起、高高飘扬……

原刊于《 人民日报 》( 2021年09月11日 第 08 版)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