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旅游资讯

度假到丹寨

遇见非遗 在丹寨找寻穿越时光而来的艺术

2021年08月11日15:27 | 来源:多彩贵州网
小字号

丹寨县地处都柳江、清水江上游,融合了都柳江系、清水江系苗族文化的特点,至今仍保留着古朴、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情,苗族、水族等世居民族在千年变迁和繁衍生息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全县范围内纳入非遗名录的项目多达145项,其中,贵州省级非遗10项、国家级非遗7项,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非遗之乡”。很多村寨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是贵州乃至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中的精品。

中国鸟笼文化之乡——卡拉村

卡拉村位于丹寨县城东北部,距县城3公里,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典型的少数民族村寨。村内地下井泉终年不断,古井、水池、泉边古树林立,藤蔓盘绕,自然环境优美。村内民居古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房屋均为木质穿斗式的吊脚楼,一栋栋掩映在树林间,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卡拉村主要以传统的鸟笼编织为主。一楼的厅堂、院子里堆放着已编制好的鸟笼,呈现出家家编制鸟笼,户户都有鸟笼,人人都是艺人的场景。卡拉村的鸟笼制作精巧,深受人们喜爱,不仅畅销省内外,还远销新加坡、日本以及欧美等地。鸟笼品种繁多,规格各异,形状多样。除了普通鸟笼外,还有集编制、雕刻、蜡染、刺绣、书法、绘画等艺术为一体的鸟笼精品,可堪称是一件精妙绝伦的稀世艺术珍品。历经四百多年的演变,雕棘镂褚,化繁为简,苗疆匠人守住了竹编绝品。来到卡拉村,你也可以体验一把编制鸟笼的乐趣。

卡拉村民族文化十分丰富,民族活动主要有耍龙、跳芦笙、斗牛、赛马、斗鸟、斗鸡等。卡拉村被省、州、县列为民族文化重点保护的少数民族村寨之一,因以生产鸟笼而久负盛名,以精致、独特的鸟笼工艺品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鸟笼文化之乡”。

在卡拉村的街道小巷缓缓地走过,慢慢地感受这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村,它既民风淳朴,又底蕴深厚,仿佛随手一抓就能握住一大把厚重的文化积淀。

地址: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

中国国纸之乡——石桥村

石桥村,位于丹寨县北部,因石桥堡街东侧有一座横跨南皋河的天然石桥而得名,是进出丹寨县的北大门,距丹寨县城35. 5公里,距州府凯里34公里。自古以来,石桥苗寨就有用树皮造纸的历史,世世代代沿袭着古法造纸技艺。2006年,丹寨石桥的古法造纸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手工造纸是石桥村特有的民族传统工艺,从唐朝中期开始沿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且传统工艺保持完好,并被称为我国现存的“活化石”,同时石桥村也被称为“中国国纸之乡”。

石桥村,地处清水江上游南皋河南岸。南皋河如玉带一般弯弯曲曲由大簸箕苗寨流来,在石桥苗寨拐了一个“S”型大弯,水源清幽,清澈透底,是造纸最佳的水资源。属低山地貌,山青水秀,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山中楮树、花草丛生,是天然的造纸原料。

走进石桥村,几乎家家都有古法造纸的作坊。村里最“资深”的作坊,不是谁家的老房旧院,而是一处纵深不知其底的天然溶洞和另一处天然的岩壁。大岩脚就是那处天然岩壁,终年有泉水流出,村民利用这得天独厚的资源在这里造纸已有一千多年。

石桥老街有很多造纸作坊,大家都管这里叫纸街,每当天晴,纸街就会摆满晾纸的纸架。古老的造纸技艺吸引了无数游客。

地址: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

中国锦鸡文化之乡、芦笙音乐之乡——麻鸟村

麻鸟村位于排调镇东南部的雷公山腹地,距州府凯里125公里,距县城78公里,距镇政府35公里。这里山高谷深,山峦叠嶂,远远望去,寨子背靠郁郁葱葱的山林,寨脚梯田层层叠叠,四周是幽幽深谷。

麻鸟村是“锦鸡舞”的发源地,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穿麻鸟型超短裙服饰的亚族群,还是出了名的“芦笙村”。在跳锦鸡舞的时候,都要用芦笙进行伴奏。表演时,男性吹奏芦笙于前领舞,女性排成一字长蛇队跟在后面,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此时,妇女头上的银饰锦鸡跃跃欲飞,银角冠一点一摇,腿边花带一飘一闪,百褶裙脚边的洁白羽毛银浪翻飞,貌若锦鸡亮翅,翩翩漫舞,酷似古籍记载的鹨鹆舞,民间称之为“锦鸡舞”。以芦笙伴奏的音乐轻快流畅、优美动听、曲调丰富,共有乐曲100多首。1958年,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的何云、简其华、张淑珍编著出版的《苗族芦笙》一书就收录了丹寨县排调镇麻鸟村芦笙手吹奏的锦鸡舞乐曲,誉麻鸟为“芦笙音乐之乡”。

2006年,锦鸡舞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锦鸡舞又摘取了“多彩贵州”“金黔奖”。麻鸟,也因此被贵州省列为民族文化重点保护的少数民族村寨之一,被誉为“中国锦鸡文化之乡”的称号。

这里古树参天、自然资源丰富,民族风情古朴淳浓,是一个保护完好的自然生态民族旅游村寨,有红豆杉、水杉、榉木等国家级保护树种;有五彩斑斓、工艺精湛和艳丽多彩的传统织锦、编带、刺绣、蜡染等民族服饰;有做工精细、美观适用的竹饭包等等,吸引着游客一睹风采。

地址:丹寨县排调镇麻鸟村

百鸟衣、古瓢琴文化艺术之乡——送陇村

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和景色迷人的自然风貌,送陇村于2013年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拥有苗族民间艺术百鸟衣和古瓢琴两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位于黔东南丹寨县东南部,雅灰乡西南部,东与苗族“锦鸡舞之乡”麻鸟村相接,西与苗族“跺月亮”之乡盖赖村相邻。

“送陇”系苗语音译,意为“稻草坳”,因寨头有一山坳堆放稻草而得名。送陇,是个美丽而幽静的苗寨,环抱于群山翠竹之中,空气温润,气候宜人。其历史年代久远,文化积淀深厚,节日丰富多彩,是苗族百鸟衣发源地之一,其节日盛装都为百鸟衣,制作工艺精湛,苗绣代代相传,并有着苗族百鸟图腾传承圣地的美称。同时,送陇苗寨的古瓢琴舞艺术也别有一番风味,其拉奏出的音律优美,舞步和谐,人们都跳得其乐融融,同时送陇苗寨还被誉为古瓢琴舞的传承圣地。

村内还有芦笙舞、棕子节、新米节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村子在古树参天、青云翠竹的衬映下,使得山村更加充满古老艺术和韵味。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和景色迷人的自然风貌屹立于民族文化魂宝之林,尽情地向外界展示送陇苗寨的美,欢迎四方宾客的到来。

地址:丹寨县雅灰乡送陇村

“东方腊染第一村”——排莫村

丹寨县的苗族蜡染,构图别致、韵味古雅、格调明快,表现了苗家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独到的审美情趣,尤其以古香色的原始风味而独具一格。而排莫村的蜡染又独领风骚,所以有“贵州蜡染数丹寨,丹寨蜡染数排莫”之称。

古树森森、梯田层层、流水潺潺,丹寨县扬武镇排莫村藏在一条穿越森林的山路尽头。这是一个苗族和水族聚居的民族村寨,是中国南方古代蜡染艺术保存较完整的地方,素有“蜡染艺术之乡”的美称。在排莫村,蜡染是他们世世代代相传的手艺,村里的妇女要求必须教会自己的女儿制作蜡染,久而久之成了传统。排莫村家家都织布,家家有染缸,家家能制作蜡染。苗族历史上并没有文字,有关苗族历史、图腾民俗的信息大量储存在蜡染图案中,蜡染替代了文字成为文化历史的载体。染料大都是当地农民自己栽种和泡制而成的蓝靛,可多次浸染使用。制作时将绘好的蜡花布投放进蓝靛的染缸中,多次浸染后取出晾干,煮沸脱蜡,漂洗干净。

山角下的吊脚楼上,高高悬挂着蜡染,质朴的蓝布上印着形状各异的花纹:花、鸟、鱼、虫,像是用一种无声的语言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这里风景优美、文化气息浓厚,值得一览!

地址:丹寨县扬武镇排莫村

探深山苗寨,学非遗文化,绘民族风情。青山绿水间古朴的吊脚楼,文化厚重的特色村寨,古法造纸、蜡画印染、鸟笼编织、古瓢琴舞、锦鸡舞、百鸟衣等非遗文化穿越时光而来,带领大家感受一场激荡人心的文化艺术之旅。(本文由多彩贵州网综合整理)

(责编:潘佳倩(实习)、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