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
只要把群众当做一家人,没有什么是干不好的
——瓮安县猴场镇大田坝村扶贫干部龙伟

我叫龙伟,是瓮安县猴场镇大田坝村委会的一名村干部。2016年4月,因同步小康驻村工作被派驻大田坝村;2016年12月换届有幸被选为大田坝村村委会主任,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春去夏来,时节如流,从2016年4月接手扶贫工作到如今,我认识到,精准扶贫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项任务,不是一个秀场,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深入村户、驻足脚步,了解贫困户内心的声音,从小事做起,真真实实地帮他们解决点实际问题。
我是土生土长的本村人,通过走访群众与群众交谈,了解到我们村最薄弱的就是基础设施,通村、通组公路都是泥巴路。群众的出行“雨天两腿泥,晴天一身土”,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记得我到网格最远的农户家来回要走3个多小时,有时入村走访一天回到村委会时,脚也被鞋子磨出了血泡。不过我没有任何怨言,就想着群众走了这么些年都没叫苦,我怎么能叫累呢!我深刻认识到有一条好路对于村子意味着什么,“要想富,先修路”,于是通过驻村工作队研判决定先进组召开群众会申请项目。尽管群众认同项目申请下来,但困难又来了,项目落不了地,因为该项目是公路局实施项目占地无补偿,绝大部分群众不愿意,后来通过我们三番五次入户做工作,项目最终落地实施,三年来,新修村级公路23.84公里,群众也终于不用“雨天两腿泥,晴天一身土”了。
驻村的工作,有汗有泪,更有温情。一次的走访让我和一个11岁的孩子结下了深厚感情。戎祖立小朋友让我印象深刻,他不爱说话,因爸爸犯错入狱、妈妈离婚改嫁、爷爷过世早,现和73岁的曾祖父(戎家平)生活在一起,爷孙俩没有生活来源,只能依靠亲戚救济来维持生活,这一次走访让我心酸,因家庭的不完整导致父爱与母爱的缺失,他需要的就是更多关怀与陪伴。
为此我与同网格人员第一时间帮助其申请了低保,让其在生活上有了保障,再联系了小河山学校校长帮助申请教育资助。现在我们已经常入户陪伴及辅导其学习,他也慢慢变成一个活泼开朗的小男孩。
网格群众戎家正老人户,在三改期间,该户的木房立柱已经发生倾斜,我多次带领施工队去查看,提出要对其实施改造,但老人因多种原因不愿意。为保障老人能有安全住房,我征求领导意见,要为其在旁边新建3人平房供其居住,但老人拒绝,仍然选择居住在不安全的住房中,见此情况我十分担心,经过与工作队长、副队长多次协调最终在村委会后打扫出两间空闲住房为两老人居住,我多次上门邀请,老人同样拒绝。
为保证脱贫攻坚任务按时完成,我在督促其他群众住房安全施工的同时,常常去跟老人谈心、讲政策,通过老人的儿女等多渠道做工作,最终打动老人,房屋改造工作顺利进行。梁柱加固、垛脊、捡瓦、板壁修补、地面硬化……改造后的房屋让老人感觉满意,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记着是2018年4月20日那天,正是小河山片区赶场的日子,一封充斥着满腔真情的感谢信被送到大田坝村村委会。信里朴实的言语,字里行间无不充斥着群众对国家、对党、对人民干部的感激之情。这封感谢信体现的是农村群众对国家政策的感激,也是对我工作的极大认可,在以后的工作中即使受到再大的委屈,只要想到这封感谢信,一切的困难都可以克服。
群众工作就是用心用情,以心换心,只要把群众当做一家人,没有什么是干不了、干不好的。(讲述人 龙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卢泰铭整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