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余热 造福群众
——记全省优秀共产党员、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原政协联络员胡加珠

盛夏时节,走进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淙淙清泉从盘旋在悬崖峭壁“天渠”流淌而来,润泽满山遍野的菜地果园,滋养大山里的一方百姓。
但在以前,生机镇镇江社区用水困难,由于地处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海拔落差大,水都顺着溶洞流进了赤水河。地处赤水河畔的镇江社区一度“面对大河喊口干”的窘境。
到底有多难?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原政协联络员胡加珠回忆:“过去大家只能挑着水桶走十里八里的山路,下河挑水,一去一回就是一上午,回家只剩半桶水。”
“决不能一代一代穷下去!”上世纪五十年代,时任生机公社党委书记张仁福大手一挥,决定凿穿绝壁修渠引水,“有了水,就可以种稻谷,吃上白米饭。”
1958年冬天,年仅15岁的胡加珠自愿报名参加镇江大渠的修建工作。因为念过几年书,在村里也算是有些学识的人,被公社安排当会计,管伙食、记工分、筹物资成为了胡加珠日常主要的工作。每天除了从生产队把粮食背到施工队,他还要用称把做好的饭平均分成8两一份,再逐一与菜一起分发。虽然年纪小,但他心眼灵活、做事比较细心,大家对他十分满意。冬天,他到集市采购修渠队的生活物资,再背回修渠基地,赤脚走在结冰的路上,双脚冻裂了,血一滴一滴地流着也从未叫苦。
后来,因为表现突出,胡加珠先后担任镇江村村长,生机乡乡长,亮岩镇镇长、书记等职务,继续修渠护渠。不仅如此,他还曾组织1000余人的施工队,建成水库3个、饮水工程1项。
2004年,胡加珠退休后,又义务加入到镇江大渠的护渠队伍中来,定期与其他护渠人员一起对镇江大渠进行清理杂草、石块、树枝等,维护大渠的正常运作。
作为当年的修渠者之一,如今79岁的胡加珠时刻不忘党的教导,按时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经常向党员干部讲述当年战天斗地修建天渠的英雄故事,激励大家传承弘扬“绝壁天渠”精神,锤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
2020年,生机镇“绝壁天渠”的事迹得到各级媒体的高度关注。胡加珠经常被各级媒体邀请采访,被各单位邀请开展“绝壁天渠”讲座。尽管年纪大了,有点晕车,但不管多远他都欣然前往、从不推脱。
从少年到古稀,胡加珠用60余年光阴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在乌蒙大地树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前不久,胡加珠被评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面对荣誉,他说:“虽然年纪大了,但作为一名党员,就应该发挥自己的余热,守护好这条大渠,让它继续为群众造福。”(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马丹)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