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德江视窗>>德江头条

红飘带上的枫香溪

2021年08月04日10:29 |
小字号

作者:铜仁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勇 陈林 刘怡珉

满山满岭的树绿得刺眼,又一个夏天染绿了武陵山深处的九岭十八弯。

此时,德江县枫香溪镇枫香溪会议会址纪念馆更是热闹了,人们翻山越岭抵达“红飘带上的枫香溪”,追寻红色足迹,汲取新长征路上奋进的正能量。

“从今年3月以来,每天都有五六批人前来参观学习。”据枫香溪会议会址纪念馆讲解员王莲介绍,“这段时间都忙得团团转啊。”

缅怀先烈,逐梦前行。

近些年来,枫香溪镇全力以赴加快推进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从曾经的烤烟“金色经济”、煤炭“黑色经济”转向发展核桃、花椒、茶叶等“绿色经济”。而今,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一面特别荣誉墙——

山里孩子的梦想从这里放飞

在枫香溪镇八一爱民学校办公室,一面摆放着80多块各项荣誉奖牌的壁柜格外引人注目。

这所学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2006年援建,是全国103所“八一”学校之一。当年,红军长征途中获得了当地乡亲的鼎力帮助。

枫香溪镇八一爱民学校是寄宿制学校,在其他乡村小学面临生源流失,有的学校已经停办的情况下,该校学生人数近年来却逐年增加。从前几年不足700人,到去年719人,到今年770人,吸引德江县潮砥镇、长堡镇,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谯家镇,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杉树乡、沙子坡镇等周边330余名学生前来就读。

据校长王安闲介绍,学校以“传承长征精神,笃志明理成才”为校训,充分注重红色文化教育,定期组织学生瞻仰红色纪念地,举办红色历史讲座、唱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等,让红色文化渗透到学校每一个角落。目前,红色文化小小讲解员15人,10多块红色文化墙。

针对留守儿童居多,该校创建“学、住、吃、乐”四在幸福小学。学校安排教师轮流值班,每天8名教师分成五个组,负责学生一天的学习和食宿,管理精细化、网格化,让学生享受家庭般温暖。

谯家镇李芳芳6姊妹都舍近求远,前来八一爱民学校读书。她小学毕业,免试就读沿河四中,后以优异成绩考入铜仁一中。 从教5年的张玲,对待学生像自家孩子,通过走访了解到孙某某家庭特殊,他父亲患脑溢血,母亲是残疾。张玲就格外照顾他,经常为他洗头、洗衣服,还时不时给零花钱。

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教师,更获周边群众好评。

学校的吸引力用一句话就可印证。“要想小孩全面发展,今后读重点中学,就把小孩送到八一爱民学校读书。”谯家镇耳当村支部书记谭士标如此表达。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教学质量连续多年在全县乡镇完小中排名第一。2007年以来,该校获县级以上表彰80多次,其中,夺冠2018年获铜仁市校园三级足球联赛小学男子甲组。

“八一爱民小学还是全县校长培训摇篮,全县三分之一中心小学校长是从这里走出去的。”王安闲十分自豪。

枫香溪镇历来重视教育,全镇现有2所初级中学、2所中心完小和4所村寨小学,在校生共计4000人左右,教育质量连续11年排在同类学校前列。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镇考上本科院校1580人,考上专科学校2000多人,成为全县考上大学人数最多的乡镇,带给成百上千家庭改变命运的希望。

九张青春面孔——

大学生追梦的足音响彻大山深处

9名大学生,平均年龄26岁,最大年龄34岁,最小年龄23岁。过去,他们努力读书走出大山,而今,他们根植大山深处投身乡村振兴,用学之所长造福父老乡亲。

带头人谭一枫,31岁,西南大学毕业,原本是重庆人,一次前来枫香溪参观学习,看到这里核桃遍地,决定投资这里的核桃产业。2020年3月,谭一枫与德江县投资公司合作成立枫核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枫香溪核桃技术服务、田园管理指导、品牌打造、市场销售、新品种开发等事宜。目前,他的公司现有20名员工,大学生有9人,其中大多是本地人。

问到为什么选择返回家乡,西北民族大学毕业的舒朝文说道,“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挑重担!”

“年轻人的回归,为老区产业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枫香溪镇人大主席史天涛一语中的。

枫香溪镇核桃产业发展其实也走过“弯路”。从2013年开始,该镇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在全镇20个村(社区)发展了核桃6万多亩。但因为缺乏核心技术管理,导致核桃挂果率低、掉果等问题,让村民一度心灰意冷,更痛心的是砍掉了一批碗口大的核桃树,转而种植普通农作物。

谭一枫的团队扎根枫香溪后,认真对核桃产业园区进行普查,弄清掉果主因:一是种植密度大,导致营养跟不上;二是技术管理跟不上,病虫害频发。

问题找准后,谭一枫的团队就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开展生态技术管理,一举攻破核桃产业“核心”技术。

这一做法立竿见影,去年产鲜果超过20万公斤、产值200余万元。枫香溪核桃园区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运行模式,利益按“4411”比例分红,谭一枫的公司占40%,农户占40%,其中10%用于村集体经济,还有10%用于劳务公司,切实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园区忙的时候每天用工量可以达到80至90人左右,不忙的时候30至40人左右,一年统计下来,每一个人在园区上班就是90至100天左右,务工收入有8000元左右。”舒朝文十分了解情况。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人才振兴是关键。枫香溪镇正在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眼下,全镇有生态核桃4万余亩、生态花椒8853亩、生态茶叶7035亩、精品水果1400亩,肉牛存栏5000余头。

一口“红军井”——

见证党员、干部与群众一家亲

在枫溪社区四面坡脚下,有一口水井,常年不涸,甘冽可口,村民夏天常去井里取凉水。

1934年6月,贺龙等率红军进驻枫香溪后,得知群众饮水困难,便带领群众在沼泽地里修建了一口长3米、宽1.5米的水井。后来,为了纪念红军,当地群众取名“红军井”。

80多年过去,当地群众普遍用上了自来水,但“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情愫却穿越时空代代相传。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和推进乡村振兴中,“雷锋包”是枫香溪镇驻村干部的标配,也是党员、干部与群众关系融洽的见证。

市委组织部青年党员、枫香溪镇枫铺村原第一书记曹洋,在驻村三年多,走访村里经常背着“雷锋包”,即便步行4公里到枫铺村最偏远、条件最差的村民组入户走访,他都在包里装上群众小件生活生产物资。

驻村2个月时间,曹洋就走遍了所有村民组,和乡亲们坐一条板凳拉家常,帮村里老人修补门窗,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修通了8个村民组的产业路,通组公路硬化率达100%;卫生室、停车场、幼儿园、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陆续投入使用,极大提高了群众幸福感。

枫香溪镇人大结合“人大代表进驻干群连心室”活动,要求人大代表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入户走访、堂屋会、院坝会等形式,进村入户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提升村里形象,展现新时代农民的精气神。

今年,在德江枫香溪田间地头,时常看到一支红色志愿者队伍,他们为群众送去“及时雨”。枫溪社区党支部为了提高500亩坝区产业发展质量,在坝区种植羊肚菌。考虑到村里劳动力大都外出,社区党支部组织党员志愿者到坝区帮助除草犁地,提升为产业发展的服务能力。

在坪湾村水稻移栽时节,党员干部任明章带领着坪湾村党支部党员志愿服务队帮助农户进行稻苗移栽,解了缺少劳动力家庭的燃眉之急。

双坝村李家寨组40多年党龄的退役军人冉景权种植核桃250余棵,去年核桃产量有400多公斤。他通过摸索总结经验,为周边的核桃种植户提供帮助,讲解除草、翻土、剪枝等步骤的方法,义务为村民的核桃“把脉问诊”。

冉景权说,“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们党一步步走过来,作为一名老党员,要以身示范,发扬好党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掌握更多核桃产业管理技术,为做大做强核桃产业发挥一技之长。”

“雷锋包”干部只是党员、干部与群众一家亲的缩影。近年来,德江县以群众情绪为第一“信号”、以群众满意为第一“追求”、以群众增收致富为第一“目标”,广大党员干部“沉”到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和推动发展,赢得了群众纷纷点赞:党员、干部真是我们的贴心人!

来源:铜仁日报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