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印江视窗>>聚焦印江

印江:山村兴产业 增收有渠道

2021年07月13日08:52 |
小字号

“邛江儿女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行走在印江广袤大地,山乡田野盎然生机,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农机穿梭宽广肥沃的田间,奏响着致富曲,村民开着观光车在坝区上班,处处能听到田野巨变的声音,这是印江自治县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印江自治县围绕“2+N”产业布局,持续做大做强生态茶、食用菌2个主导产业,做优做特精品水果、中药材等N个特色产业,实现荒山变金山、菜园变农场、小田变大坝,多渠道串起群众的“钱袋子”,有效破解了困扰印江“三农”发展的瓶颈,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荒山变金山 抱团有“钱”途

在印江,有这样一个山村,由村民自种自吃传统小农作物发展成茶叶专业村,从单打独斗到“一盘棋”抱团取暖,这里的茶被奉为"国茶"。

过去,这里并没有郁郁葱葱的茶园,祖祖辈辈以传统农业为主,以刀耕火种的劳作方式,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产品难以变成商品。

“多年前,我们就是搞点传统农业,种点苞谷、洋芋,遇到大天干解决温饱都困难。”湄坨村群众李世法坦言。

上世纪80年代,该村党支部和上山下乡知青在1987年带领群众种植茶叶600亩,村里有了第一片茶园。

2017年以来,由湄坨村集体出资160万元,楠星村集体出资140万联合收购了省级龙头企业银辉茶叶有限公司,将散户的茶园全部流转到各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并新建加工厂房,新增茶叶加工生产线,提升加工产能,提高茶青下树率。2020年茶叶产值超过1000万元,实现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0元。

“我们通过把微型企业、大户、茶农全部整合,实行‘五统一’,推近了茶产业转型升级,辐射带动冷水溪、楠星、塘房岭等16个种茶村、8家茶叶加工企业近万亩茶园,实现群众共同增收致富。”缠溪镇湄坨村支部书记、银辉茶叶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文志说。

湄坨村茶叶蝶变升级之路只是印江茶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该县以股份制龙头企业为统领,由宏源公司主要负责资金筹集、产品研发和标准制定、包装设计制作、品牌打造,并以市场"五统一"为抓手,形成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产供销结合"为一体的发展新模式,提高了梵净山茶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竞争力,促进茶叶销售渠道多元化发展,茶叶产品销量不断提升,推进全县茶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高质量发展,片片小茶叶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叶”。目前,该县共有生态茶园26.5万亩,其中投产茶园面积22.21万亩。

菜园变农场 农民实惠多

走进印江自治县朗溪镇河西生态智慧农场,一袋袋菌棒整齐排列,一个个菇蕾含苞待放,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每天上午8点,农场管理员陈艳和往常一样,穿着工作服、开着农场观光车哼着小曲在基地来回穿梭,有序组织村民们开展田间管理。

陈艳家在农场附近的朗溪镇朗溪村,她告诉笔者,过去,村里大部分人家都是零零散散在自家地里种点蔬菜拿到街上去卖维持生计,收入微薄。

印江按照“农业工业化、农民工人化、生产精细化、管理现代化、产业市场化”的要求,通过引进贵州省梵天菌业有限公司,在朗溪镇河西村发展食用菌80万棒,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由农户分散种植到企业规模化发展转变,助村民们奔向新生活。

得益于食用菌基地落地发展,陈艳便在家门口过起了上班族的生活,每天按时上班,到点下班。

“每天上班8个小时,中午和晚上还能回家照顾家庭,一个月工资3000元。”陈艳满意地说。

河西生态智慧农场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方式,通过企业构建行业领先的以菌种培育、菌菇种植、菌菇精深加工、废菌包综合利用及市场营销为核心的生产链。由村集体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提供就业岗位等方式促进群众增收。同时,企业与村集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按照项目投入总额的5%进行分红,可增加村集体经济15万元左右,从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惠及河西村700多户农户。

“之前散户发展蔬菜,市场竞争力不强,收入没有保障,通过引进企业规范化经营,确保了产业可持续发展,既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又增加了农户土地流转金和务工收入,确保了本地农户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印江自治县朗溪镇党委委员、 副镇长付雨说。

如今,印江以木黄食用菌园区为重点,推进东线黑木耳产业带、北线香菇产业带、南线林下食用菌产业带,推广“梵天菌业+”“同发+”“印龙+”,实现了“千户万菇”产值汇集。全县已建成食用菌菌棒加工生产基地20个、生产线22条、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大棚70多万平方米,建立了贵州省梵天菌业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菌种研发中心和菌农培训中心,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不断提质增效,带动更多群众持续增收致富。

小田变大坝 土地生金银

走进木黄镇新民坝区,绿油油的蔬菜基地一望无际,和村庄构成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坝区内荣光村71岁的群众郭生定每天都在坝区蔬菜基地务工。“前些年这里有三四百块地块,各块地收益少得可怜,而现在这一块地的收入不知要高出好几倍!”新民坝区荣光村村民郭生定感叹道。

2019年,印江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产条件,引进贵州梵净田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木黄镇新民坝区打造5000亩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项目。公司将分散土地进行集中整治,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原来的400小块地块整理成现在的20块,让小田变大坝,并配套完善机耕道、喷灌管道、生态水池、冷库等高标准蔬菜基地设备,跳出“传统农业”束缚,转向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坝区农民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

通过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土地出租+分红+用工”的利益链接机制,统一流转新光、荣光、乌巢三个村600余户村民2200亩土地,由公司一次性付清群众三年的土地租金。

郭生定把自家10亩地流转给坝区后,不但领到了土地流转租金,还与公司签订劳务合同,不愁年龄大在外找不到活做,安心在坝区打工挣钱看家两不误。

就这样,印江13个坝区的群众和郭生定一样,不仅是土地变化的见者证,更是坝区建设的直接受益人。

据贵州梵净田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董虎军介绍,自2019年以来,公司已支付务工费用共计730万,支付土地租金共计429万元,坝区产业真正成了富民产业。

2020年,印江成功创建像新民这样的达标以上坝区13个,全县13个500亩以上坝区通过推广间套复种、水旱轮作、油蔬轮作、果+禽、果+蔬、茶+模式,集中连片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蔬菜、水产养殖等,通过推广“一年多季、一田多用、一业多效”,进一步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逐步实现小田变大坝,土地生金银,让半沉睡和沉睡土地重新焕发生机,让印江农民彻底摆脱千百年来“小农经济”的弊端。

目前,全县13个坝区总种植面积14539亩,亩产达8550元以上,实现9个乡镇(街道)55个村5800户6000多人就业增收。(梅亚军、杨文姜)

来源:印江县政府网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