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印江视窗>>头条

印江:梵净山脚下 青山绿水长

2021年07月12日06:56 | 来源:贵州日报
小字号

夏日,印江自治县罗场乡岭峰村郁郁葱葱、绿意盎然。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大山深处的岭峰村人,只得靠砍伐森林烧炭为生。如今,护林成为他们最重要的责任。

岭峰村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沟壑纵横、林多地少、土地贫瘠,人均耕地仅一亩出头,仅靠耕田垦土,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守着一片绿水青山,却过着贫穷的苦日子。为了谋生,当地人不得不对森林“下手”,以木为材,开窑烧炭。

就这样,乡亲们开始选窑址,运木材,木头一根接一根地被丢进窑基里。经过烧制,一颗颗乌黑的干炭“出炉”,等到赶集时,村民再肩挑背驮,翻山越岭,运到数公里外的集镇售卖。

上世纪80年代,村民把村里的山林承包下来,按照“四六”比例分成,烧炭者占大头,大家干得比以往更卖力,岭峰村人实现了靠山“吃山”的日子。然而,森林却犹如“失血”,加速减少。

“一窑炭需烧一个星期,能烧出1000斤左右炭,但需要3000斤木材,”在村民代方会的印象中,1000斤炭差不多要砍光四分地的山林,而一斤碳只能卖几毛钱。烧炭虽能糊口,但代价太大,钱也没挣到多少。

渐渐地,原本茂密的森林因砍伐变成光秃秃的山头,刺痛岭峰村人的心。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现象,导致山洪时常爆发。村民这才意识到大自然的惩罚。

2003年1月20日,《退耕还林条例》正式施行。岭峰村许多荒地陆续被纳入退耕还林范围,开始植树造林,由国家向退耕农户提供种苗和造林补助费。

自此,炭窑全部依法关闭,开始封山育林,光秃秃的山林迎来转机。

2018年7月,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申遗”成功。2019年1月,《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地处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保护区的岭峰村,护绿责任更加重大。村党支部书记廖家鹏时常拉着村民学习条例内容,动员乡亲保护好家乡的绿水青山,建设美丽家园。同时,该村还成立护林队,代方会是成员之一,作为一名党员,他主动担当起绿林的“守护者”,希望为岭峰村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色宝库”。

“山中岁月长,林深不知处。”为了村子实现可持续发展,2017年,岭峰村把退耕还林与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相结合,发展了300亩板栗、60亩黄桃、90亩银杏树等产业,彻底摘掉产业空壳村的“帽子”。村民不仅可以在家务农,还可以到基地务工,劳动力得到彻底释放,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仅2019年,岭峰村退耕还林500余亩,政策补贴15万余元;公益林17300余亩,补贴18万余元。通过“养山”实现“靠山”,村寨面貌也发生显著变化。荒山披上绿装,山泉直奔谷底。

岭峰村的转变,是印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当前,印江林地总面积为124776公顷,森林总面积12524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4.79%,林木绿化率64.83%……一串串喜人的数字,书写着一幅百姓富、生态美的护绿植绿发展新篇章。(蔡茜)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