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乡的土地上放飞致富梦想

2021年06月10日08:46  来源:贵州日报
 

连日的阴雨天气开始转晴,文付贵爬上赫章县安乐溪乡平顶村山脊,看着山脊上魔芋种植基地里正在拔草的乡亲,看着山脊下整洁的村庄,思绪万千。

“平顶村的土地一点都不平。”文付贵指着山脊下的一条大沟说,近200户人家散落在沟底,能种的土地大部分在两侧的山梁上。

沟壑纵横,土地破碎,在文付贵的记忆里,以前村民们相当贫穷。“好多人家每到三四月份,就只能借粮度日。”

可再穷的村民,也会生出致富的梦想。当时的文付贵,和村里许多年轻人一样,把致富的梦想寄托在远方。

2006年,文富贵踏上了外出打工之旅。在遥远的他乡,文付贵工作特别卖力。渐渐地,他从一线工人变成小组长,最后做到主管,月工资从2000多元到超过万元。

“在外打工的10多年间,我每年春节回来,看到家乡是一年一个样,越变越美丽。”文付贵说,自来水接到家里,水泥路通村到户,经过石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工程后,荒山披上了绿装,土地也越来越肥沃。

“那时,村里的基础设施夯实了,但致富产业却没有发展起来。”文付贵说,“没有致富产业,年轻人还是只能外出务工,村里就剩下老人和孩子。结婚有了小孩后,我心想,一定要回来发展,为家乡找到合适的致富产业,这样,乡亲们就可以跟着我干,不用再外出务工了。”

2017年,文付贵辞掉了一家电子厂仓库主管的工作,怀揣辛苦攒下的10多万元积蓄返回家乡,与他一起回来的,是致富的梦想,以及带领乡亲共同小康的志愿。

“回到大山深处的平顶村,我发展的第一个产业是养猪。”文付贵说,刚开始,由于不懂疫病防控知识,不懂照顾产仔的母猪,喂养的10多头母猪一下子死掉了5头,交了一笔心疼的“学费”。

“不会,可以学。”文付贵买来养殖方面的书籍,边学习边摸索。几年下来,文付贵成了周边有名的“养殖专家”。“乡亲们喂养的猪生病了,都来找我医治,我只收成本费。”

在文付贵的带动下,平顶村发展起了10多家养猪场。“但我感觉到,年轻人都不愿意回来养猪。”文付贵说。

一次偶然的机会,文付贵结识了毕节市魔芋产业联盟秘书长邹涛,并借省、市专家到威宁考察指导魔芋产业发展的机遇,结识了省农科院魔芋专家丁海兵。丁海兵告诉文付贵,魔芋市场前景很好,是个增收致富好产业,技术上搞不明白的,可以直接找他。

专家的话让文付贵吃下了定心丸。但发展产业不能单凭心血来潮,要做好充分准备。那段时间,文付贵除了积极参加乡里组织的外出学习外,还自己到云南、四川等地考察,一是进一步了解魔芋市场行情,二是深入学习魔芋种植技术。

2020年,文付贵流转了村里的40亩地,试种起了魔芋。因为准备充分,当年40亩魔芋全部获得丰收。

“当时我们测产,亩产2吨商品芋,就是8000多元。300公斤一代种,将近1万元,除去6000多元的成本,一亩土地净利润在1万元以上。”文付贵说。

从此,文付贵种植魔芋声名在外,很多地方的种植户都前来向他学习。在毕节市主办的“魔芋产业培训班”上,文付贵还作了交流发言,“魔芋有‘四喜四怕’:喜松怕紧,喜湿怕渍,喜阴怕晒,喜肥怕瘦。掌握了魔芋的习性,种植就不难啦。”

“一亩魔芋十亩粮,十亩魔芋一栋楼。”文付贵觉得,种魔芋是适合平顶村发展的产业。今年初,文付贵领头成立了贵州领亿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起基地,种下了500多亩魔芋,100余亩半夏。

“现在我们固定解决50余人就业,今年仅务工费预计要50余万元。”文付贵说,“但我的目标是带着群众干,只要他们愿意种,我免费提供技术指导,提供农药、种子、有机肥,保底回收时再扣除成本。”

让文付贵欣慰的是,乡亲们都愿意跟着他干,村里30多户人家跟着他种下了100多亩魔芋。

“我外出打工10多年,一天工资200多元,但照顾不了老人和孩子。”开着三轮车正准备下地锄草的当地村民文兴荣说,“去年我妻子在文付贵的魔芋种植基地务工,掌握了技术后,一个劲劝我回来种魔芋,我就回来了。”

“我跟老婆说,要干咱就干大点。”文兴荣和妻子到银行贷了20万元,加上这些年辛苦攒下的10多万元,一共投入30余万元,种下了30多亩魔芋,10多亩半夏。

“如果不出意外,今年赚20万元不成问题。”文兴荣笑着指了指一旁的文付贵说,有他在呢,应该不会出啥意外。

“虽然我们还在起步阶段,但在技术上我们有专家支持,销售上更不得问题。现在魔芋苗还没出土呢,前来下订单的公司就有好几家了。”文付贵信心满满地说,“我相信,平顶村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会像文兴荣一样,回乡跟着我种魔芋,一起发家致富,一起振兴乡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朝政 王星)

(责编:李永馨(实习)、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