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综合治理从治标到治本

2021年04月20日07:32  来源: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高艳飞

“现在的市西河、贯城河变清喽,和我小时候看到的一样。”作为土生土长的贵阳人,两条河流的变化让85岁的林秀感叹。

提到市西河、贯城河,不得不提南明河,三者是血脉相连的关系。

南明河在贵阳市境内长185公里,贵阳人亲切地称为“母亲河”,它是长江流域乌江水系清水河的源头,在云岩区汇集了市西河和贯城河两条重要支流。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南明河流域水质恶化、污染严重,中心城区段水质长期处于劣Ⅴ类,成为一条“失去生命的河流”。

贵阳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南明河治理工作,连续启动几轮综合治理,使南明河状况有所改善。但受限于当时的治理条件,治理效果与群众的期待还有差距。

“水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的工程,必须坚决克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条块分割、多头治水’的传统治理模式,通过科学调研、技术创新等手段实现系统治理。”贵阳市人大代表时成刚说。

2012年,“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条块分割、多头治水”的南明河传统治理模式画上句号。

同年,贵阳市引入系统治理思路,从“治标”向“治本”转变,提出“截污治污为先,内源污染消除为保障,两岸环境质量提升为补充,生态自净能力恢复为根本”的治理方案,分三个阶段启动实施“南明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作为贵阳市的中心城区,作为被南明河滋润的一方土地,加入‘南明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队伍,云岩义不容辞。”云岩区委书记林刚说。

自2012年以来,云岩区按照贵阳市委、市政府部署,严格遵循“政府主导、科学统筹、分步实施”的总体原则,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城市的发展需要,按照“在污水处理能力上做加法、在污水排放量上做减法”的思路进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长效管理,有效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

如何打破“条块分割、多头治水”?云岩区副区长石洋介绍,云岩区实行领导包保责任制,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直接挂帅,分管区领导逐一包保,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确保工作上下贯通、形成合力。

在贵医、六广门再生水厂建设中,云岩区建立了区委书记双周调度、区长每周调度,分管区长每日调度的“211”调度机制,由相关区直部门和平台公司组成专项工作调度组,开展全天候驻点服务和巡查指导,全力推动项目建设。

为有效提升城区污水处理能力,云岩区按照“适度集中、就近处理、就近回用”的原则,投入资金约28亿元,新建贵医、六广门、松山、小关、未来方舟等5座地埋式再生水厂,污水日处理能力新增25万吨。云岩区水务局局长闫永宁说,目前,云岩区共有7座再生水厂,污水日处理能力47万吨。

“新建的5座再生水厂中,有4座采取PPP模式。”闫永宁说。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

云岩区新建的再生水厂通过引入具有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的社会资本方,有效缓解政府短期投资压力,形成多元化、可持续性的资金投入机制,发挥社会资本在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维护上的经验和优势,提高项目建设和运营维护的效率与质量,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在黑臭水体治理上,云岩区投入1.84亿元资金,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垃圾清运”“长效管理”的理念,对茶店大沟、盐务大沟、麻冲大沟、冒沙大沟、改茶大沟、五柳大沟等12处确定的黑臭水体进行治理,消除黑臭,改善水质,加强监管。

经过治理,黑臭水体水质得以改善。“水变清了,鸟儿也来了。我经常看到市西河上有白鹭停留。”站在云岩区浣纱桥上俯视桥下清澈流淌的市西河水,市民秦明幸福满满。

如何保护好来之不易的成果?“云岩区推进巡河护河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定人定岗定时不间断开展巡查,及时发现、报告、处置涉及水环境、水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保持整治成效;利用科技手段加强水质监测,确保水质安全。”贵阳市生态环境局云岩区分局局长谢勇说。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