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妇俩15载撑起13位孤寡老人的家

2021年04月06日08:48  来源: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白春霞

天空飘着细雨,清冷的空气中透着寒意,松桃自治县九江街道地安村村民刘仁平和杨顺仙夫妇的家里暖意洋洋,热闹不已。

这栋坐落在半山腰的两层平房大门口挂着“和平敬老院”的招牌。这是刘仁平、杨顺仙夫妇二人用15载光阴为13位孤寡老人撑起的一个小小的家。

以前,九江乡山高地少,自然条件恶劣,虽距离松桃城区仅9公里,发展却十分滞后。因此,多数年轻人外出谋生。

刘仁平幼时家庭贫寒,13岁学裁缝、16岁学杀猪,又学木匠、岩匠、铁匠、雕匠,甚至略通医术。

杨顺仙是典型的家庭主妇,在村里开一间杂货铺补贴家用,平时照顾两个儿子。刘仁平勤劳、杨顺仙节俭,一家人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2005年,刘仁平从事生猪买卖,从农户家买猪,再将猪肉拉到松桃城区卖。期间,他走村串户,认识的人也多起来。

有一次,他在地安村大棒组遇见一位75岁的孤寡老人周秀明,老人双目失明,正用镰刀在路边割草,心善的刘仁平瞧见后,停下来帮老人割满一背篼草。

隔两日,刘仁平在集镇上又遇见周秀明老人,得知老人专程到镇上剪头发,却因身上太脏而被人拒绝时,刘仁平立即烧水帮老人洗头剪发。

当晚,刘仁平将这件事告诉杨顺仙后,杨顺仙嘱咐刘仁平要时常看望周秀明。

一来二往,夫妇两人与周秀明日渐熟络起来。周秀明见两口子心善,忍不住问:“我想搬过来和你们住,可以吗?”夫妻二人心想,这就是多个人、多双筷子的事,便不约而同答应了。

此后,依旧在乡间行走的刘仁平,遇到越来越多无人照顾的孤寡老人。除周秀明,还有74岁的罗云礼、84岁的雷远春、80岁的刘子银、76岁的陈桂先、74岁的肖曹流、71岁的李子贤、73岁的邓小、64岁的陈永苟等多位孤寡老人,纷纷被刘仁平接回家中。

那时,刘仁平和杨顺仙居住的地方只有一间老木屋,13位孤寡老人相继入住后,这个小家日渐拥挤,二人却来者不拒,从不抱怨。

多年来,刘仁平负责外出赚钱养家,杨顺仙则任劳任怨照顾着老人们的饮食起居,将屋里屋外收拾得井井有条,用心用情守护着这个家。

“他在外头跑,屋里是。”尽管木板屋陈旧拥挤,作为女主人,杨顺仙认为,家也该有家的样子。

杨顺仙笑着回忆,人多热闹,老人可以互相作伴,但是随着老人增多,换一个更大更安全的家,成为夫妻心头大事。

这些年来,夫妻竭尽所能卖力干活。杨顺仙经营杂货铺,清晨天未亮便出门进货,忙至深夜才回家。原来刘仁平每天买卖1头猪已经忙得不可开交,后来起早摸黑每天买卖2头猪。

2010年,夫妻开始筹建敬老院,修建一栋占地1008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的敬老院,共有11间房间,每间房配有独立卫生间。这仅有一层的平房,他们用了3年时间,几乎花光所有积蓄。

2013年,敬老院初步建设完成,13位老人搬进新家,因刘仁平的小名叫“和平”,他们便将新家取名为“和平敬老院”。

2014年,和平敬老院已经供养13名孤寡老人和5名智障儿童及残疾青年。夫妻的事迹感动了当地干部群众。

由于房间数量不够,2015年,松桃民政局拨付20万元用于敬老院的加层补助。2017年,该局又拨付13万元用于敬老院消防设施建设等。

如今,和平敬老院在当地政府帮助下,生活居住条件日渐完善。逢年过节,县、乡等部门领导前来慰问,给老人们送大米、食用油、水果、衣物等生活用品,浓浓的爱意充满了和平敬老院。

刘仁平今年56岁,杨顺仙52岁,村里与他俩同龄的人,很多已经在松桃有车有房,但是夫妻二人表示从来不羡慕别人。“别人只有一个父母,而我有这么多父母呢!”对于别人的不理解,夫妻二人这样回答。

如今,通组路、通村路修到家门口,交通方便了,刘仁平不用冒着走山路的危险去买卖猪肉,送货上门服务让杨顺仙再也不用起早摸黑进货。更重要的是,随着农村养老医疗制度日趋完善,敬老院的老人们,每位每月都有840元低保金等福利收入,看病治疗也可通过农村医疗保险报销等等。

尽管埋在夫妻二人心口的大石终于可以稍微卸下来,但是对于照顾老人,他们并不松懈。以后只要有老人愿意到和平敬老院生活,二人都会接纳。“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时代,能做点事情回报社会,我们很自豪,以后能帮一个是一个,这是我们办敬老院的初衷。”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