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黔西南州绿色发展“山歌”嘹亮

2021年03月25日08:44  来源:贵州日报
 

近日,记者从黔西南州统计局获悉:2020年,黔西南州生产总值完成1353.4亿元。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417.75亿元,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5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41元。全州经济总体呈现出强劲恢复、稳定转好、逐季回升的良好态势。

2020年,黔西南州彻底改写了绝对贫困历史,高效应对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面扩大经济建设成果,激发提质发展动能,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有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巩固发展良好政治生态,成功打造响亮工作品牌。

撕下绝对贫困标签

“终于脱贫了,特别激动和高兴,让我们唱起来,跳起来,用最传统、最欢快的舞蹈来庆祝这个特别的日子。今后我们会继续用双手勤奋努力,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晴隆县阿妹戚托搬迁群众文安梅激动地说。

2020年11月23日下午,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宣布晴隆县在内的贵州省最后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好消息传来,阿妹戚托小镇广场上顿时沸腾了。大家身着盛装集聚在一起,载歌载舞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我牵着彩云,山水相依情同手足没落下一个人……”伴着欢快的《阿妹戚托谢党恩》旋律,歌声、欢笑声、悠悠芦笙声飘荡在小镇的上空。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黔西南州战鼓声声、旌旗猎猎,该州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精准、立足精准、落点精准,找准问题、摸清原因、分类施策。如今,全州7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62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75.21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不返贫,黔西南州建立健全脱贫后续帮扶机制,继续健全防返贫监测大数据平台,加强对不稳定贫困户、边缘户的动态监测,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为巩固脱贫成果提供保障。严格落实农调扶贫险、新市民安居险、新市民就业险、防贫扶助险、农民扶助金“四险一金”,民政求助、兜底保障等政策措施,让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遇到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获得稳定收入,如期脱贫不返贫。

乡村蝶变绽新颜

仲春时节,车行山间,数不清几道弯后豁然开朗,三三两两的布依族民居掩映在青山里,清澈的小河蜿蜒相伴,河畔成片平整的良田一直铺到峰林脚下。

这里是黔西南州义龙新区楼纳村,“楼纳”在布依语里的意思是“美丽的田坝”。

曾几何时,“美丽的田坝”边上的寨民们生活困苦,不少人出去后就不想再回来。

近年来,楼纳村乡亲们牢记殷殷嘱托狠抓发展,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下,走出一条绿色生态、产业兴旺、村强民富的发展新路。

“周末来村里玩的游客不少,生意挺好的。”楼纳村村民王万绿把自家的两层楼房改造成客栈,一楼餐馆二楼住宿,生意红红火火,日子也过得风生水起。

如今,楼纳村基础设施完善,通组串户路全部硬化,危房改造全部结束,民居亮化率达70%,文化广场、集市、活动场所一应俱全。2019年,楼纳村获评国家3A级景区,成为众多游客热衷打卡的美丽乡村。

多年来,黔西南州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从理念思路、政策措施、制度机制上进入绿色发展模式,以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减贫与脱贫,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厚植底色、与绿同行。穿行美丽黔西南,如楼纳村这样的美丽乡村已多达数百个,它们各美其美、串珠成链,守着山间“聚宝盆”,人来财气来。

凭借优厚的山地资源禀赋,黔西南州连续数年谋划打造一批休闲山地特色旅游景区和项目集群,探索集观光,文化、运动、休闲、探险等为一体的现代山地旅游发展新路,发展全域全景的山地旅游。

“现在依托旅游这棵‘摇钱树’,大家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兴义市万峰林下纳灰村的村民如今心情乐呵呵,家乡的路变宽了,山更绿了,腰包更鼓了。下纳灰村发生的美丽蜕变是一个缩影,黔西南州建设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的梦想正照进现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实干争先,一张张百姓绽放的笑脸,映衬出最暖最真的民生答卷。

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展望“十四五”,黔西南州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围绕资源大整合等“两大一高”主基调、工业强州等五个主战略、紧扣两个循环等十个主路径,奋力实现全州经济发展再创新跨越,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人民生活迈上新台阶,改革开放跨出新步伐,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治理实现新进步。(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义)

(责编:陈晶晶、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