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国珍走上“委员通道”讲述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故事

扶贫搬迁不是简单“挪个窝”还得“铺好路”

2021年03月11日08:44  来源:贵州日报
 

3月10日下午,从人民大会堂传出的“贵州好声音”,通过央视直播传到全国各地。

14时许,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开启,8名全国政协委员先后走上通道,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媒体采访,住黔全国政协委员、黔东南州副州长胡国珍是其中之一。

“委员通道”自2018年两会期间开设以来,每年都邀请部分委员接受媒体采访。截至目前贵州共有两位全国政协委员走上“委员通道”,胡国珍是第二位。

“我们知道易地扶贫搬迁是重要的脱贫方式之一,很多群众搬出大山以后挪了穷窝、拔了穷根,但是也有一些人可能会住不惯或者因为种种原因又搬回去了。您认为搬迁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该如何让他们留得住、能致富?”身在梅地亚中心的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通过网络视频,向站在人民大会堂“委员通道”上的胡国珍提问。

胡国珍坦言道:“贵州山清水秀,但也山高坡陡,曾经‘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过去5年,易地扶贫搬迁是贵州脱贫的‘头号工程’,光是我们黔东南州,就搬迁了30.8万人。”据她介绍,2020年11月23日,黔东南州15个贫困县、1853个贫困村正式脱贫摘帽。

但胡国珍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扶贫搬迁也不是简单“挪个窝”,还得“铺好路”。“走出大山以后,搬迁群众更加关心以后的生计问题,尤其是‘干什么?吃什么?’他们担心搬到城里以后没了营生,挣不到钱。”

回答了记者的第一个问题,胡国珍紧接着介绍让搬迁群众留得住、能致富的“黔东南实践”。

“我们在搬迁社区准备了很多就业机会,比如通过扶贫车间、文化旅游、公益性岗位等,户均可以解决就业两人以上。”“我们还加强了技能培训,在‘搬人’的同时也‘搬文化’。”胡国珍在介绍了总体做法之后,又举了黔东南州台江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方黎湾社区设立扶贫车间的例子。

她告诉记者,那里的“妈妈制造”扶贫工坊,参与的都是易地扶贫搬迁的妇女。以前,她们都是村里的留守妇女,现在她们在家门口做刺绣、蜡染、银饰等传统手工,每个月收入就有两三千元,既照顾了家里的老人孩子,又发展了富民产业,还传承了民族手工技艺,可谓一举三得……

在“委员通道”上,胡国珍不止讲过去,也话未来。

“下一步,我们将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衔接,抓好集中安置区的产业发展、就业帮扶和社区治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胡国珍以铿锵有力的话语,结束了答记者问。

胡国珍在“委员通道”上互动的时间,前后4分钟左右。

胡国珍在这4分钟里娓娓道来讲述的,既是她参与黔东南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所见所思的高度浓缩,也是易地扶贫搬迁“贵州模式”的一个缩影。

“十三五”时期,贵州省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92万人搬出大山,从根本上改变了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步入“十四五”,贵州深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胡国珍走上“委员通道”的消息,传到了距离北京2000多公里外的贵州,乡亲们倍感振奋。

“又一次向全国宣传了我们黔东南,给您点赞。”“给贵州添彩了!讲得非常好,非常棒。”“增添了我们继续干好工作的信心。”据胡国珍介绍,她会后打开手机,收到了大量家乡各界人士发来的信息。

能通过“委员通道”讲述贵州好故事,传递贵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信心决心,胡国珍也很高兴。“希望更多从大山里搬迁出来的老百姓安心生活,更加积极地参与发展,融入城市,做真正意义上的新市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曦)

(责编:陈晶晶、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