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镇市

“一带三线”模式推进乡村建设

2021年02月25日08:33  来源:贵州日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清镇市把党建工作放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推动,以红枫湖环湖村级党组织为试点,创新探索产业发展线、生态保护线、乡风文明线的“一带三线”发展模式,助推乡村振兴。一个个环湖基层党建示范点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条环湖党建示范带初现雏形。

支部引领 打造“产业发展线”

初春时节,走进骆家桥村高标准设施蔬菜保供基地,一棵棵翠色欲滴的大白菜长势正旺。

“蔬菜基地是村党支部牵头建设的,规划面积3188亩,涉及农户589户2469人。”党员示范棚里,骆家桥村党支部书记李政伦一边采摘蔬菜一边介绍,“基地主要采取西红柿、黄瓜、速生蔬菜轮作的模式,一亩大棚收益约3万元,是种植传统农作物的20多倍,极大提升了土地附加值。”

近年来,对照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清镇市立足优势自然资源,大力推行“党支部(村集体) 龙头企业 合作社 农户”的“四方联盟”组织方式,引进了22家实力雄厚的企业,发展“枫蔬果茶”四大产业,打造农文旅一体化项目,形成了“坡地种树、树下种椒、棚内种蔬(果)”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带动周边群众户均增收1.5万元以上。

党员带头 描绘“生态保护线”

走进红枫湖镇右二村,随处可见成行连片的林木,色彩缤纷的蒙德里安小镇格外惹眼,一幅绿水青山的生态画卷在这里铺展开来。

为持续保护好如画美景,右二村专门组建了生态环保志愿服务队。驻村干部黄俊就是其中一员。“每周志愿服务队都会组织人员对沿湖周边、村组干道、房前屋后进行大清扫。在志愿者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参与进来。”

除此之外,右二村还搬迁了位于红枫湖一级保护区内的沙坡村民组,在其他村民组建设生活污水净化设施,引导村民放弃养殖等污染较大的产业,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实现“保湖”与“富民”的双赢。

清镇市始终把保护红枫湖这口“贵阳市人民的大水缸”作为生态线建设的前提,通过组建志愿服务队,实行“党员中心户 群众户”的党群生态共建共享责任制,大力开展红枫湖环境治理,完成了红枫湖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4个村7个村民组共558户生态移民搬迁项目,搬出了二级保护区内的6家工业企业,取缔环湖185家规模养殖场,关停二级保护区内20家农家乐,有效确保了红枫湖水质总体稳定在地表水Ⅲ类、取水口水质达地表水Ⅱ类标准,水生态及周边区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群众参与 共筑“乡风文明线”

今年58岁的站街镇杉树村村民吴富明一有时间,就会到红枫湖边巡湖。“红枫湖不仅是我们的‘水缸’,更是全贵阳市民的‘水缸’,我们住在红枫湖边上,一定要把‘水缸’保护好。”

杉树村三面绕湖,湖边线长达30余公里,11个村民组沿湖岸线错落分布,是一个典型的“岛村”。但在2011年以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模样。“那时,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很差,经常乱丢垃圾。”吴富明说。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杉树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开展“法律进家庭”“法制家庭”评选活动、打造法治文化长廊、开展星级文明示范户创建等方式,引导村民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如今,保护红枫湖生态环境已成为杉树村全体村民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人自发参与保洁工作,用双手筑起了一道道“乡风文明线”。

清镇市大力开展“淳风星级户”月创评活动,让“星级户”优先享受项目扶持、信贷优先等政策;实施“金候鸟”工程,开展“金候鸟”反哺故里、资政参事、公益助善、引领乡风等活动,推动村民实现从“我要文明”向“我想文明”的转变。同时,依托“诚信农民”建设,建立诚信“红黑榜”,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形成了齐抓共管的乡风文明大格局。(符爱波 张多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华姝)

(责编:陈晶晶、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