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先手棋 打好主动仗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六盘水探索

2021年01月03日09:15  来源:贵州日报
 

赵芳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范朝权 黄诚克 马刚 李坤

冬日,水城区阿戛镇高中村沐浴在暖阳里。在海拔1700米的鸡中顶村民组,路边三张分别拍摄于2014年、2019年和2020年的村容村貌对比图引人注目:山还是那座山,村庄也还是那个村庄,不同的是,山越来越绿了,房屋越变越漂亮了,特别是在2020年的照片中,原来的泥巴路已经变成了宽敞的水泥硬化路。

平均海拔1726米的高中村,曾以“三高”而闻名:海拔高、贫困发生率高、传统农业比重高。一度高达67.27%的贫困发生率,让这个石漠化严重的少数民族聚居村成为六盘水市贫困程度最高的村。

近5年来,在各级各部门大力帮扶下,高中村硬化了村组路,还搞起了养牛、养羊、火棘盆景培育等产业。往昔脏乱差的贫困村发生了巨变。2019年,高中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随着高中村这样的“硬骨头”逐一啃下,六盘水市脱贫攻坚战果丰硕。这是一组来之不易的数据:2020年3月,水城区退出贫困县序列,标志着六盘水全市所有贫困县摘帽,所有贫困村出列。2019年底,六枝特区、钟山区、盘州市三个区、市的贫困人口实现达标退出。水城区剩余的1.26万贫困人口也在2020年6月底达标退出。至此,六盘水市60.37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六盘水市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薄弱,是贵州脱贫攻坚主阵地,也是乌蒙山区脱贫攻坚主战场。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该市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采取系列创新举措,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连续5年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2019年位列全省第一,成为全省率先实现市域整体脱贫的市州之一。

面对整体脱贫后的过渡期,接下来的仗该怎么打?曾经诞生了创业奉献“三线精神”和创新争先“三变精神”的六盘水市深知,只有超前谋划下好先手棋,未雨绸缪消除风险点,才能掌握主动权。

收官之际即开局之时。结合整体脱贫后相对贫困还会长期存在,少数群众返贫致贫风险还较高的实际,六盘水市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要求,制定出台了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相关措施,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脱贫人口巩固率达98%以上、每年农村脱贫人口可支配收入增幅比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增幅高出2个百分点以上、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

2020年10月,六盘水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实施意见》,这个包含了保障和巩固就业、不愁吃、不愁穿、医疗、教育、住房、饮水安全、环境整治、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等成果的“硬核”措施明确提出: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扶上马、送一程”,确保不再发生新的绝对贫困,让脱贫成果质量更高,全面小康成色更足。

绣花功夫织密返贫致贫“防火墙”

从20多公里外的二道岩村搬迁到百车河畔的桃苑社区,对水城区蟠龙镇易地扶贫搬迁户徐安达一家而言,改变的不仅是居住环境,更是生活方式的彻底变革。

搬进120平方米四室一厅的新家,徐安达被安排在社区绿化公益性岗位,每月工资1000元。空闲时,还可到邻近的食用菌基地务工,一天平均工资也有100元左右。收入有了保障,看病就医和孩子读书等都很便捷,小区一楼就有卫生室,学校离家不到500米。徐安达逢人便说自己赶上了好年头。

在家吃过早餐,骑上电瓶车赶到附近的桃花蛋鸡养殖场上班,这已成为水城区野钟乡归贵坪村村民黄贵飞每天的常态。为养殖场里的10万羽“桃花鸡”喂料、拣蛋、打扫卫生,黄贵飞每月工资3000元。在家门口就业,不仅可以照看家里的老人孩子,一家人也因为有了工资收入而脱贫。在归贵坪村桃花蛋鸡养殖场,目前已为黄贵飞这样的贫困户安排了30多个就业岗位。

虽然全部贫困人口已达标退出,六盘水市并没有松懈大意。坚持焦点不散、靶心不变、频道不换,按照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要求,将工作方式由集中攻坚转为常态化推进,对摘帽县、出列村、贫困户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不减,并建立预警监测机制和动态帮扶机制。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下足绣花功夫,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才能织密织牢返贫致贫“防火墙”。记者看到,六盘水市出台的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实施意见既延续了“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等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必答题”,还覆盖了人居环境整治、群众生活方式转变等“加试题”,甚至连如何科学健康饮食、注重个人卫生、居家布局等都有详细的要求和具体举措。

通过就业带动,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已实现就业31.66万人,边缘户就业2995人,户均就业2.06人。落实好落实税费减免、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引导部分脱贫人口从事餐饮、物流运输、乡村旅游等创收致富。截至2020年9月底,全市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9亿元、扶持创业人员1245人,带动就业2534人。2020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651元,增速7%。

绣花功夫让六盘水脱贫战果既有“面子”,也有“里子”。六盘水市委副秘书长、市扶贫办主任蒋泽选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已对存在返贫风险的8677人和收入在5000元以下存在致贫风险的6879人采取了针对性帮扶措施,96%的人口已消除了返贫致贫风险。

产业转型提升脱贫成果质量

满山遍野毫不起眼的刺梨果也能变成增收致富的“金果果”,这是种了一辈子地的刘思启过去想也不敢想的事。

刘思启所在的水城区野钟乡野钟村,近几年来在相关部门的扶持下种起了刺梨。2019年,他家种的9亩刺梨陆续挂果,全家收入逐年增加。2020年,刺梨收入从去年的4万多元增加到7万多元。2019年,刘思启因单株刺梨产量达35.25公斤,还一度成为村里的“刺梨大王”。

“收一季刺梨,顶种十季包谷。”如今,水城区已种植刺梨40余万亩。小小的刺梨不仅成为“凉都三宝”之一,更是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来源。

种得出还得卖得出、卖得好。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刺梨精深加工产业也随之而生。走进位于水城区经济开发区内的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从原汁、饮料到口服液,从果脯、含片到面膜,各类刺梨产品琳琅满目。通过精深加工,让“摸起来扎人,吃起来养人”的刺梨实现了价值裂变。以刺梨原浆为例,2.3公斤刺梨鲜果进入加工生产转身变为1升原浆,身价立即实现翻番。

水城区刺梨产业专班班长、区政协副主席杨昌华介绍,目前,全区40万亩刺梨产业已覆盖20个乡(镇、街道)96个村,涉及农户16万人,其中贫困户4.3万人。

除了刺梨,同为“凉都三宝” 的猕猴桃、茶叶两大产业齐头并进。其中,茶叶面积已达31.55万亩,猕猴桃21.8万亩,种植面积全省最大。120.48万亩的种植面积,让六盘水成为全国刺梨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在“凉都三宝”引领下,六盘水农业特色产业面积达到399万亩,食用菌、生猪养殖等后起之秀发展势头强劲。

规模大还得效益高。大力推进生产方式转变,六盘水拓展产业功能,扩展发展空间蹈厉奋发。将加工与种植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通过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促进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猕猴桃、刺梨等特色产业已初步形成“生产+加工+科技”的全产业发展格局。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六盘水农业产业在短短的时间里,实现了质的飞跃。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市共有31.33万户农户从农业产业中分红,户均1318元,贫困户户均分红2340元。2020年一至三季度,全市农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以4.6%、7%和8%的速度实现增长。

“随着农业产业步入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之路,在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也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基础。”展望产业发展前景,六盘水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明信心满怀。

小康菜园让乡村更有颜值

开厢起垄、四季轮作、满栽满种……这些不起眼的种菜习惯变化给村民思维观念带来的巨大冲击,是水城区营盘乡高峰村村党支部书记谢学平未曾预料到的。

虽已进入深冬时节,行走在六盘水的村村寨寨,眼见之处生机盎然:一个个精心围织的小菜园环绕在房前屋后,菜园里,萝卜、白菜、小葱、蒜苗郁郁葱葱;闲置的老旧房屋和粪坑旧址,变成了一个个亭台和花园。

在谢学平的记忆中,渡船寨组曾是一个“脏得难以下脚”的地方。变化源于市里开展的“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建设。2020年,高峰村启动“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建设,并以此为契机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村容村貌迅速焕然一新。

“房前屋后不留渣,庭院内外果蔬花。讲究卫生精神爽,农村不比城里差”,这句写在村民墙壁上的标语,为渡船寨的今昔巨变作了生动的注解。

随着绝对贫困基本消除,面对农村群众脱贫后对生活质量更高的向往,2019年以来,六盘水市将“千家万户小康菜园”作为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抓手,按照“一个棚架、一垄菜园、一组果树、一排栅栏”标准和“四季有绿、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菜”目标,打造助农增收“致富园”,休闲娱乐“后花园”、留住乡愁“文化园”、收获希望“幸福园”。

短短一年多时间,“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在六盘水市从星星之火呈现燎原之势。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市已打造小康菜园13.43万户,种植蔬菜6329亩,栽种果树9.54万株。六枝特区草原村、盘州市大海村、水城区高峰村、钟山区大河村等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小康菜园,正成为全市乡村振兴希望所在。

“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煮饭不烧柴,信息自然来……”生活质量提升了、环境卫生改善了,酷爱唱山歌的水城区坪寨乡菁马村的彝族群众在57年前创作出《唱支山歌给党听》后,如今再次创作了《同唱山歌给党听》这首山歌,闲暇时大家聚集在村里的“感恩亭”,用歌声表达感恩之心和喜悦之情。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