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思南县马鞍村从穷村到富村蜕变的密码

2020年12月31日11:29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干部服务群众。村党支部供图
干部服务群众。村党支部供图

“没有想到在我们这个穷山坡,如今变成了花果园,百姓就地务工一年也可以挣上万元钱。昔日的穷马鞍,今朝变富裕,真的感谢共产党的好政策,感谢共产党派来了一批好干部。”正在桃园管理的马鞍村农民罗代香说。

马鞍村背靠乌江,没有一块平地,村民们坐落在坡土上,是思南县典型的山地农业村。

“马鞍、马鞍,山荒水缺人也干”,这是昔日马鞍村父老乡亲贫穷而心酸的诉说。长期以来,受地理和自然条件制约,马鞍村基础设施滞后、自然灾害频发,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2014年,全村建档立卡91户377人,无通村公路、无安全饮水、无产业覆盖、无村集体经济、无亮化工程、无垃圾收集处理设施,是思南县出名的“六无”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马鞍农民生产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马鞍沦为思南县二类贫困村。

开展脱贫攻坚以来,入住马鞍村的扶贫干部们与父老乡亲同甘苦、共命运、心连心,在苦干实干中逐一寻找解困密码,2019年从全县贫困村中出列,2020年实现全部贫困人口清零目标,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将突破1万元。

密码一:民心相通,激发内生动力

“感谢帮扶干部们经常来我家摆龙门阵,向我宣传党的扶贫政策,与我交心谈心,克服了我原来的落后思想,帮助我参与产业发展,让我脱了贫致了富。”农民蒲恒国感激地说。

扶贫先扶志,在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的同时,办好每一件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实现贫困户对帮扶干部从不支持到挚友的转变。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李华介绍,初到马鞍村,部分群众认为帮扶干部是来“镀金”的,对帮扶干部提出的产业发展举措产生抵触情绪,有的甚至毁损帮扶公示牌。面对这些现象,帮扶干部没有退缩,而是直面问题,寻找沟通干群紧密关系渠道。建立干群微信群,将村里人拉入微信群,干群在微信群里公开讨论,贫困群众的怒气、怨气在微信群中化解,群众诉求在微信群里得到及时回复。每天在微信群里公开驻村工作队的工作情况,大到项目实施决策、进度,小到一包救济米,既接受群众监督与评判,又广集民智,让群众对帮扶干部有了全新的认识。

落实线上线下宣讲党的扶贫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举措。在线上,利用微信群宣讲党的政策,为群众解惑释疑。在线下,帮扶干部采取院坝会、群众会和入户交心谈心,面对面的沟通,零距离地交流,把群众脱贫的志气鼓起来。

李华介绍,在做群众工作中,工作队将全村农户分类为“示范户”“一般户”“困难户”,按照“稳定示范户、提升一般户、攻坚困难户”的工作方法,分类帮扶,分类攻坚。对示范户,采取奖励措施,送奖状,贴公告,全面兑现国家扶贫政策;对一般户,点对点地加强帮扶,充分利用驻村帮扶形成的合力,精准帮扶,协助落实政策;对自生发展动力不足、懒惰、“等、靠、要”或爱发牢骚的“困难户”,明确一户一个责任人,采取工作队员轮流做工作的方法,先端正其思想,化解怨气,集中攻坚力量,补齐具体短板,提升为一般户,最终晋级为示范户。

与此同时,工作队还正确处理好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关系,不少非贫困户对贫困户的意见很大,认为贫困户得到的政策自己未得到,不公平。工作队通过召开群众会,落实人居环境改造的普惠措施,补齐短板。例如政策没有覆盖的阳沟硬化、臭水沟整治、粪池盖板,工作队多方面筹资,采取工作队出水泥和沙子,农户出劳力的方式,鼓励农户进一步对人居环境进行改造,有效化解了非贫困户与贫困户之间因政策落实差异产生的各种矛盾。工作队把扶志与为群众办实事结合起来,与贫困群众同吃同劳动,帮助群众打扫卫生、做农活,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临时困难。一系列的民心相通举措,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集体荣誉感在群众中牢固树立。

密码二:破除瓶颈,惠及百姓群众

“这条路终于修通了,我们到县城赶集也近啦,感谢李书记们为我们马鞍老百姓造福。”村民陈时忠说,2020年11月18日,马鞍老百姓拿着鞭炮在先修的公路两旁放起鞭炮,祝贺马鞍至转阁公路修通。村党支部书记王道煜介绍,原来马鞍村民到思南县城赶集要饶一个大圈子花80分钟才能到达目的地,现在坐车只要10分钟就可以到达。

要想富,先修水和路。水路不通等基础设施脆弱是导致马鞍贫穷的客观原因,帮扶干部们始终把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靓化村容村貌,作为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着力化解脱贫攻坚“瓶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先后扩建硬化通村公路1条,通组公路4条,总里程共计4.3千米,所有村民组均已通硬化路,真正实现了“组组通”。修通产业路12.72千米,解决农民肩挑背磨、产业成本增高问题。硬化入户便道总长9.8千米,方便群众出行。实施改厕58户,改厨73户,改圈11户,改水70户,硬化60户。依托全县大水网解决了全村缺水户饮水问题,电信、联通、移动、广电网络等通讯全村覆盖。全村建便利店1家,村卫生室1个,村图书室1间,村办公楼1栋,村级文化活动场所1处,村级幼儿园1所。实现了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覆盖。实现了父老乡亲多年期盼“喝水不用抬,烧水不用柴。雨天办点事,走路不脏鞋。若要联系人,手机响起来”的梦想。

密码三:弘扬文明,打造美丽村寨

走进马鞍村,你会被那桃园包围的村寨所吸引,也会被村民门的热情好客所感动。那桃树连着民居,四个小山塘和一个小二型水库犹如桃花园里的珍珠点缀着这个山地的桃源世界。

近年来,马鞍村党支部着力在村民中开展中华民族优秀美德和文明用语、文明礼仪教育,举办系列的干群连心活动,培育家风,弘扬村风。落实依法治村举措,制定村规民约,将卫生环境整治、乡风文明、邻里和睦、尊老爱幼等纳入村规民约内容,建立长效人居环境卫生整治机制。落实民主立村措施,村里的事情由全体村民说了算。落实村务公开,让村里工作在阳光下运行。

党员干部带头干,针对屋后阳沟未硬化影响环境卫生的农户,由驻村工作队先行垫付水泥和沙子款进行整治,针对家中无劳动力整治卫生的老人户,由驻村工作队帮助清理木材、家具等重物。对懒、脏、乱、差、有抵触情绪的卫生困难户进行集中整治,引导群众养成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落实垃圾处理“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长效机制,有效解决露天填埋,彻底解决卫生脏、乱、差问题。通过乡村环境整治,一个山坡是果园,农家小院是花园的马鞍村靓丽在世人面前。

密码四:发展产业,农民持续增收

喜看金桃挂满山,遍地英雄笑开颜。在金秋季节,您走进马鞍村,跃如您眼帘那一片片桃林,桃林下是一个个绿色的西瓜,桃瓜彼此争艳,争相晒入您的眼球,吴承恩撰写《西游记》里的花果山在马鞍村变成了现实。

昔日的马鞍村由于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滞后、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求生活保障,在家的都是老年人、妇女和留守儿童,农民的土地一片片撂荒。

种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镇党委书记张桂凤告诉笔者,2018年,镇党委、政府采取引资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办法,引进重庆超群致远有限公司到大河坝发展扶贫产业助推脱贫攻坚,重庆超群致远有限公司在思南成立全资子公司贵州金桃子农旅发展有限公司,在马鞍等村从事黄桃红桃的种植、加工、科研、销售,经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实现农旅一体化发展。

“我从小就生活在老家的果园里,我对果园有很深厚的感情,也掌握了果园管护技术。我说服了我的丈夫,要到贵州思南发展经果林产业,帮助丈夫家乡的父老乡亲脱贫致富,因为贵州思南这个地方山青水秀、生态优美,无污染,土地肥沃,气候条件好,加之人民善良、勤劳,是我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目的地。”

董丹,这位34岁的安徽省砀山县的女大学生,担当贵州金桃子农旅发展有限公司重任,把身心扑在贫困山区的产业发展上,投资600万元在马鞍一带建成集中连片2000多亩的黄桃产业核心基地。

“感谢董总为我们开出发财路,现在我每天就在家门口务工收入达到70元,全年我有2万多元的纯收入。”该村贫困户陈荣钊动情地说。

以短养长,以长补短,“短+长”产业发展方式让贫困群众干劲十足。董丹,这位毕业于西安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系体育经济专业的大学生打起了她“短+长”的产业发展“算盘经”,实行以短养长,既解决产业周期长的经果林管护资金难题,又解决当年父老乡亲增收问题。

既要当好“花仙子”又要当好“鹅司令”。 实行林下养殖,养鹅1000羽,年底收入20多万元。董丹说,养鹅不仅能增加收入,还能除草,降低桃林管护成本。与此同时,根据当地市场需求,她还林下养鸡6000羽。

夏末初秋,烈日炎炎,您走进马鞍,清甜西瓜给你带来一份惬意。“这里的西瓜又大又清甜,瓜味原生态,市场销售正旺。”一位遵义市姓张的客商点赞。马鞍村又叫甘溪村,因境内有一条甘甜的小溪水而得名。甘甜水种植“干净瓜”,董丹组织父老乡亲投入20万元,种植“无农药、无化肥、无污染”的干净西瓜600亩,年底收入40多万元。

董丹告诉笔者,根据马鞍地质、气候特点,公司优选了5月至8月成熟的黄桃红桃系列品种,同时种植优质西梅、日本柿果、百年老梨等品种,结合产业发展和农旅观光配套发展了大棚抚育、林下种瓜、林下养鸡(鸭、鹅),打造四季有花,月月有果的百果园、百花园,山坡处处闻鸡鸣的优秀传统村落景区。

李华介绍,村里实施“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政府投入扶贫资金到产业基地,公司每年按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总额的8%保底收益分配到村,村集体经济将收益资金70%用于贫困户保底分红,30%用于村集体,把企业、村专业合作社、农民链接成为产业发展的忧关方,实现同步发展。

产业基地的建立,不仅让农民获取当年流转土地的租金,就地务工的劳金,年终分红的红金,还让马鞍村实现整村脱贫的目标,更靓化了马鞍村的人居环境,为把马鞍村建成思南县城郊区的花果园打下了坚实基础。

密码五:苦干实干,群众纷纷点赞

这是一个英雄的群体,更是一个扑下身子苦干,舍小家为大家的战斗队。

在推进马鞍从穷村到富裕、文明新村的巨变中,在彻底解决几千年来困扰在马鞍父老乡亲头上的绝对贫困的征程上,汇聚着从四面八方前来开展帮扶的党员干部们的心血与汗水。

“2019年大河坝镇贫困村要出列,马鞍村不能拖后腿。”张桂凤想起了曾与自己在思南县关中坝街道共过事的李华,跑到县里几经努力后,把李华从关中坝街道蒿枝坝村驻村干部调到马鞍村任第一书记。

小平头,中等身材,皮肤黝黑,人能干,创业是把好手,帮扶工作干得好。干起工作来不要命,是脱贫攻坚“拼命三郎”,这是马鞍村干部群众对李华的评价。2019年3月份,正是1500多亩黄桃基地开挖时期,干部们为确保挖机不能停工,遇到问题晚上就到农户家做思想工作,常常熬到半夜,直到同意了才能回到村委会休息。李华的父亲因尿毒症发作住进医院重症监护室29天,后转到重庆新桥医院抢救13天才脱离生命危险。忠孝不能两全,其间李华只把父亲的棺材准备好后去看过一次。

县人社局副局长、驻村干部周权,没有一点领导的架子,真扎实驻,为民解忧,整治环境卫生时,他总是率先走在前面,不怕脏不怕累,填写帮扶资料时,他总是认真搜集,仔细核对。偶尔他有会议,没能下队时,老百姓总会问一句,周局长呢?由此可见,不仅是他把百姓放在了心里,百姓更是把他当做了亲人。

村党支部书记王道煜,保证党的声音传到群众,保证群众利益不受侵害,每一件大事小事,他总能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乡亲们亲切称他为“王保长”。

村委会主任陈周荣,村民口中的“马鞍一支笔”,让乡亲们羡慕的就是他那手写的一笔好字,记会议记录,写报账单,填分红清册,总是那么俊秀好看,他一直默默奉献,从不抱怨,只要经过他手里的东西,都能有始有终,百姓找他要陈年旧账,他总能调理清晰地翻出来,陈周荣的话虽不多,大家都知道,在马鞍村,有什么事找陈周荣最靠谱。

村会计王德江,曾经身为木工的他,也是名副其实的实干家,村委要建食堂,他也能凭一己之力砌外墙、搭橱柜;脱贫攻坚纪实馆,也留下了他辛劳的背影。村里的哪个东西坏了,叫他,准没错,三两下功夫就修好了。就连村里百姓家,透风漏雨改造,刷漆,拆除旧房,第一个联系的都是他。

潘星佑、赵宇英、潘盛惠、李青丽、冉兴富、郜贤印、黎绪明、何颖、张军、詹红星,刘文进......马鞍村老百姓对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永远不会忘却。

“帮扶干部对工作认真负责,做事公平公正公开,经常来家里看望我们!”村民杨胜碧说;

“敢于担当,吭硬骨头,正真为百姓办实事!”退休教授陈时道回家乡感慨地说;

“以前吃不饱、穿不暖。现在有土地分红、有事做,有钱挣,有危房改造,村庄整治,有改厕、改圈、改水、道路庭院硬化。每当想起和看到这些变化,心情总是十分欣慰,为了我们早日脱贫、早日摘帽,风雨无阻,夙夜在公……,扑下身子、沉到一线,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将困难群众的冷暖记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中。”村民陈荣礼谈起帮扶干部的工作就点赞了一大堆。

金杯口碑,不如百姓的口碑。(陈时安 王曾林 张朝阳)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