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山下的美丽嬗变

——贵州省地方海事局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2020年12月27日09:22  来源: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钟明秀 冯蕾 赵中行

凛冬时节,走进月亮山深处的从江县加勉乡加坡村,通村通组沥青路蜿蜒前行,村口白雪覆盖的养殖大棚连成片……冰雪掩映下的村庄犹如一幅画。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村寨环境整体提升、致富产业不断发展,人均年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这个曾经的极贫乡镇的极贫村,在脱贫攻坚战中实现了精彩蜕变。

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有贵州省地方海事局的倾情付出。2016年底,全省水路交通运输系统派出三个驻村小组,到加勉乡加坡村、停洞镇加哨村和下江镇宰俄村定点帮扶。4年来,驻村工作队狠抓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教育扶贫……现在,贫困“根”斩断、产业喜丰收、山乡换新颜,三个村已如期出列。

山乡改旧色 村寨换新颜

“以前全都是坑坑洼洼的毛路,别说冬天,就是夏天,你们都不一定进得了村。”指着新修的沥青路,加坡村村民李华强说。

脱贫攻坚,交通先行。自省地方海事局定点帮扶加坡村后,便积极向省交通运输厅申请政策和资金帮扶,逐步改善通村公路条件。2018年,加坡村实现农村公路“组组通”,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出行状态。

公路“变脸”后,“人畜混居”改造成为接下来的驻村工作重点。

“‘人畜混居’是当地侗族、苗族祖辈惯常的生活方式,人在二层住,猪牛养一层,居住环境和卫生条件十分恶劣。”加哨村第一书记龙秀柏介绍,2019年,省地方海事局大力推进帮扶村“人畜混居”整治,按照分类指导、精准管理的要求,制定了目标计划,实行整治一户、销号一户。

整治后,一幢幢错落有致的新木质吊脚楼提升了村子的颜值,村民的幸福感大大增强。

“跟猪牛‘分居’,家里不臭了,蚊虫也少了。”加哨村村民潘奶梦说。

产业喜丰收 村民乐开怀

宰俄村是一个侗族村寨,这里山高坡陡,贫困落后,是脱贫攻坚路上的一块硬骨头。

2016年11月,贵州省地方海事局驻村工作队进驻宰俄村后,经过实地调研,选择发展食用菌、辣椒、山羊等种养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为确保贫困户增收脱贫,该村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组织方式,让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龙头公司获得分红收入,在合作社务工投劳获得就业收入。同时,公司对种养产业进行保底收购,确保贫困户获得稳定收益。

“在食用菌基地务工,每月能拿到2000多元,今年还得了一笔分红……”宰俄村村民潘婢明说。

现在,合作社利益联结贫困户417户,今年户均已拿到分红1200元。

此外,驻村工作队还大力组织劳务就业,并作为兜底和补充产业来抓。截至目前,全村实现劳务就业200余人,并对组织化劳务就业人员落实了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

“环境变好了,村庄变美了,大家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活路干,这样的日子很舒心!”年逾七旬的杨婢门说。

在省地方海事局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加坡村、加哨村、宰俄村先后成立农村合作组织3个,发展黄精、食用菌、林下鸡等种养业项目10个,让3个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扶贫先扶智 斩断贫困“根”

“加坡村很偏,许多老人一辈子都没有出过村,只会说苗语,文化程度低是阻碍脱贫致富的主要因素,绝不能让年轻一代重走上一辈的老路。”省地方海事局驻加坡村工作组副组长周儒松说,“扶智,是我们驻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

厘清思路后,驻村工作组在加坡村新增了一个教学点——这里白天是小孩的幼儿园,晚上是大人的扫盲班。

“不仅能学汉语,还能学种养技术。”加坡村村民梁志兴说,“这个教学点办得特别好。”

截至目前,省地方海事局在3个村已投入80多万元用于教育扶贫,包括建教学点、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教育资助等。

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致富产业日益兴旺,教育扶贫成效日渐显现,昔日极贫的加坡村、加哨村和宰俄村旧貌换新颜,已彻底撕掉了贫困的标签。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省地方海事局党委书记蔡光莲表示。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