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让三都搬迁群众快速融入城市新生活——

村民变市民,收获稳稳的幸福

2020年12月20日09:02  来源: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传娟

清晨5点半,简单洗漱后,三都自治县城南社区安置点62岁的白大军和妻子穿上工作服、拿上扫帚,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打扫卫生,开始了一天的新生活。

自搬迁以来,谋生的工具从农具变成扫帚后,白大军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三年前搬迁进城时,由于舍不得放下做农活用的锄头、斧头、镰刀等工具,白大军一并带着它们来到了离县城一公里的城南社区安置点新家。如今,锄头和镰刀已经生了锈,根本用不上。

“这里吃穿不愁,平时要上班,哪还需要那些工具?”白大军没想到,曾经的生活必需品,就这样成了摆设。

2018年,搬迁到城南安置点后,白大军和妻子都在社区保洁公司上班。闲暇之余,白大军就去社区精神文明实践站下下棋、听听歌,或是看妻子跳跳广场舞,日子过得温馨惬意。“年纪大了,以前害怕进城难生活,现在日子越过越安逸。满满的幸福感,这辈子值了。”白大军感慨地说。

城南安置点是三都自治县面积最大、容纳人口最多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占地面积32.23万平方米,安置群众2489户1175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29户8728人。

地处“月亮山、雷公山”腹地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过去是深度贫困县之一,大部分贫困群众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偏远山区。

挪穷窝、拔穷根。2016年以来,为让千百年来居住在偏僻山沟的贫困群众走出大山、住进城镇,从根本上解决脱贫发展问题,三都全面打好易地扶贫搬迁“当头炮”,坚定贯彻落实“六个坚持”,凝心聚力打好“搬迁战”。在10个安置社区建成住房12036套,完成“十三五”期间搬迁任务50119人,其中贫困人口33552人,搬迁总人数排全省第六。

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三都坚持以搬迁群众长期稳定入住及实现如期脱贫为核心,用心用情用力破解搬迁群众难题,狠抓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将工作落细落小落实。

从“山头”到“城头”,由村民变居民,中和镇姑坡村村民杨凤实现了从家庭主妇到产业工人的转变。2018年,一家6口人从破旧的木房搬进雪花湖安置点120平方米的新房后,她很快就适应了新的生活环境。通过就业培训,杨凤在离家500米的扶贫车间当起了缝纫工人,每月3000余元的收入不仅为家庭增收,还提高了自己的家庭地位。

“每天走几分钟送孩子上学后,我就来上班。以前在老家只能干干家务活,当家庭主妇,现在我也能赚钱了。”过去要靠丈夫一个人挣钱养家,这下自己能挣钱了,杨凤颇感“自豪”。

公共服务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重中之重。“十三五”期间,三都新建或改扩建安置点配套学校16所,建成安置点卫生室6个、卫生服务中心1个,引进9家企业入驻安置点建立扶贫车间,通过劳务输出、自主创业、产业吸纳、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方式解决就业27068人,实现搬迁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

如今,干净温暖的楼房、优质贴心的保障服务和稳定的经济收入,让三都搬迁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责编:吴锋、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