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民政部门:建强“五个机制” 兜住民生保障底线

2020年12月01日11:30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黔东南州有15个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0.64万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责任重大、任务繁重。近年来,黔东南州各级民政部门建强“五个机制”,抓细抓实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充分发挥“保基本、救急难、托底线”的作用,有力有效助力脱贫攻坚。

建强责任机制,层层落实工作任务

将民政部门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纳入州、县、乡、村四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指挥部)统一部署、统一调度、统一检查,切实落实乡(镇)政府具体责任,进一步压实村指挥所所长、驻村第一书记、包村干部、网格员和村“两委”的责任。州级民政部门成立兜底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健全工作调度机制,实行领导包县督导,定期实地检查。推行县与县之间进行交叉检查。制定印发《黔东南州城乡低保工作职责规定》,进一步细化州、县、乡、村各级经办机构、岗位人员工作职责,逐一明确各协同部门职能职责,形成责任压实到个人、工作追溯到对象、责任倒追到经办人的机制,全面强化执纪问责,确保救助对象认定精准、各项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精准落实。

建强救助机制,精准落实兜底保障政策

深入开展救助兜底政策培训,成立兜底脱贫工作专班赴各县(市)开展社会救助业务巡回培训、现场答疑,有效提高县、乡两级民政队伍的业务能力。以城乡低保为社会救助工作主线,对全州城乡低保提标、资金使用等工作进行交叉检查,实现应保尽保、按标施保和分类施保。制订相关方案,有效解决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薄弱问题,全面提升社会救助工作服务质量。大力推动“救助+社工”融合发展,建立社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运用“一走、二探、三访、四讲”开展社工街面劝导、探访关怀、康复训练和寻亲服务,截至10月,共接待求助人员4208人次。

建强评估机制,逐步提高特困供养水平

制定印发《关于对分散失能半失能特困供养人员照料护理工作进行清理和规范的通知》,全面规范分散供养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服务工作,为各县(市)精准认定特困对象,签订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分散护理协议提供了依据。目前,黔东南州特困供养标准由2016年的每人每年2377元提高到每人每年11250元,通过实地督导,定期评估,特困供养对象生活质量、管理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建强“农转城”衔接机制,全力做好后续兜底保障。围绕“五个体系”建设,制定印发《“一建三进”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组织建设工作方案》《黔东南州建立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在榕江县富民、卧龙、特和、阳光4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开展“两建四化”社区规范化建设试点探索,进一步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治理水平。全州易地搬迁“农转城”全面完成,共有4.53万名困难群众享受了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由225元提高到378元。“十三五”期间为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4.03亿元,惠及26.89万人。

建强帮扶机制,多渠道引导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

实施精准教育帮扶,以杭州市民政局、黔东南州民政局三年帮扶框架协议为契机,联合开展“慈德圆梦”“阳光驿站”“慈善两山‘黔’行班”等助学项目,捐赠资金1073.7万元,资助考取二本院校的1123名贫困家庭优秀学生。2016年以来,黔东南州民政部门主动对接黔东南州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开设“3+2”五年制大专职业技术教育民政扶贫班,资助111名贫困家庭学生入学就读。积极开展公开募捐,主动协助开展“点赞魅力黔东南·助推脱贫攻坚战”慈善募捐义演活动,募集资金2144余万元。构建杭黔互动机制,2016年以来,黔东南州民政部门争取到杭州市民政帮扶款物折合近3119万元,为“诶拉计划”“温暖之家计划”“照亮黑夜,暖心出行”等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黔东南民政局供稿)

(责编:吴锋(实习)、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