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扎根乡村的“田秀才”

——正安县“新时代青年农民学校”成为乡村振兴的人才摇篮(下)

2020年11月27日08:30  来源:贵州日报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正安县通过创办181所“新时代青年农民学校”,把培养人才队伍、思想观念更新、激活产业升级,以及打造乡村文明等几盘棋下得风生水起。

“正安县的新时代青年农民学校,不仅是把农业技术教给了农民、把政策讲给了农民,更是通过培训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留住人才,为乡村振兴积蓄了人才力量,实现了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北京市委《前线》杂志总编辑李明圣如此评价。

近日,正安县委组织部提供的两组数据值得关注。一组是“新青校”创办前后的人才体系结构变化。2018年该县的返乡人才为2432人、2019年为2875人;2018年后备人才为1080人、2019年为1322人;2018年入党积极分子为232人、2019年为585人。另一组是“新青校”创办前后的产业结构变化。2018年全县产业基地为172个、2019年为385个,2018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191元、2019年为11322元。

两组数据凸显出“新青校”创办带来的一连串效应。两年来,181所“新青校”覆盖该县的村村寨寨,1364名“导师”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产业农民”。

这些日子,正安的田间地头随处都能够看到“导师”们为学员传授农业实用技术的忙碌身影。“‘新青校’的创办不仅推动了全县基层党组织在创新中建强,还被广大群众誉为办在‘家门口的农业大学’。”新州镇党委书记范红兰介绍。

在梳理“新青校”的成效时,正安县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吸引了人才回流,集聚了脱贫攻坚的“生力军”;推动了产业革命,开启了产业振兴的“发动机”;培养了一批后备力量,打造成人才振兴的“加油站”;强化了政治功能,探索出组织振兴的“助推器”;促进社会治理,树立起基层自治的“风向标”。

被戏称为“牛书记”的赵康,是该县乐俭镇乐俭居的第二党支部书记。大学毕业后,他一直在外打工。2018年8月,在得知家乡创办“新青校”的消息后,他迅速跑回来报名参加培训。

同年11月,创办了正安康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养殖荷斯坦肉牛,并带动当地120余户农民在家门口就业。通过两年历练,赵康已经从“新青校”的学员成长为“导师”。

“从学员成为‘导师’,就像做梦一样。这一切要感谢党委、政府在创业之初给予的支持和帮助。吃水不忘挖井人,现在一定要把产业发展好,带动更多群众脱贫致富。”赵康说。

在正安县像赵康这样返乡参与“新青校”培训,成为脱贫攻坚参与者的就有6万余人。这一股乡土人才力量的汇聚,已经成为该县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支撑。

通过帮助90个贫困村科学选择产业,精准培训农民18万余人(次)。“导师”全程全面提供技术服务,线上线下双向拓宽产销对接渠道,推动全县产业革命向纵深发展。同时,把党建工作的触角延伸到产业发展的第一线。

1997年出生的杨少帅是正安县流渡镇人。高中毕业后,他一度很迷茫:外出打工不是长久之计,在几亩土地上刨食也挣不到多少钱。如何才能走上一条致富之路?村里“新青校”的开班,让他喜出望外。不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农家小院,每次培训他都积极参加。“自从开班以来,我一共参加了20多场种植、养殖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在室内,就听‘导师’讲解党的方针政策。在室外,就认认真真看‘导师’的操作,有时自己也跟着操作。有了政策理论的武装,又掌握了实用技术,我对于发展产业充满了信心。”杨少帅说。

两年来,正安县始终把优秀的专业人才、致富能手作为基层后备力量进行培养。数据显示:目前已经培养了新型职业农民700余名,培育村后备人才640名。由此,真正造就了一支扎根乡村的“土专家”和“田秀才”队伍。

“‘新青校’始终与农村党建、农业产业协同发展,除组织农技培训外,还将理论武装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突出‘导师’的政治功能,让党的旗帜在产业链上飘扬,让党员先锋作用在田间地头闪光,进一步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切实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带领群众满怀信心地站在产业革命的潮头。”正安县委组织部负责人这样描述“新青校”在探索组织振兴“助推器”中的作用。(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潘树涛 杨伦丽)

(责编:陈晶晶、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