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纪念徽班进京(编辑点评)

文 劲

2020年11月26日08:4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好戏连台;北京大栅栏三庆园,展览《京剧的摇篮》观者如潮……近日,以“纪念徽班进京230周年”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陆续开展,人们听京剧、观展览、听讲座、聊国粹,享戏曲之美。

我们今天谈及时髦的“艺术跨界”,在230年前,戏曲艺术家们便已实践了。1790年,三庆班、春台班、和春班、四喜班等徽班进京,京剧就此萌芽。徽班进京后,取不同曲种之长,进行吸纳、融合、再创作,诞生了国粹京剧。正是这种“联络五方之音,合为一致”的包容开放,孕育出今日京剧的民族性与传播力。

纪念徽班进京,是回顾,也是展望,是沿着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优良传统继续前行。行家们说,欣赏京剧,一是听唱腔,二是看身段,唱腔身段直观反映戏曲的民族品格与美学主张。当年徽班进京演出,为了获得观众认可,在声腔、曲调、表演等方面进行创新,解决了“戏音如何觅知音”的问题。在变革中守望戏曲精魂,方可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吸引观众、留住观众、赢得观众。

戏曲前辈艺术家在我们面前矗立起一座座艺术高峰,今人要超越,须付出更多气力和智慧。扩大戏曲的“朋友圈”,既要“择善固守”,传承守护好这份瑰丽的文化遗产,也要面向市场,从传播途径、艺术创新等各方面入手,进行积极探索。纪念是为了更好出发。

(责编:吴锋(实习)、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