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七星关:村村相连 户户相通

2020年10月30日18:05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七星关区农业产业发展 通村路穿过开林村茶叶基地。郭凯 摄
七星关区农业产业发展 通村路穿过开林村茶叶基地。郭凯 摄

大山沟修好水泥路,农村公路村村相连、户户相通、交织成网,客运班线通村达镇、灵活多样、安全便利。让毕节市七星关脱贫致富也更有底气。

“十三五”以来,放眼七星关区,一个干支衔接、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已经形成。它不光是支撑人流、车流、物流移动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网,还成为七星关区版图上的动脉血管,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出行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关键支撑。

不到五分钟到家

10月20日,严光荣将地里刨出的最后一批阳荷搬上车后,长长吁了一口气。天色渐晚,她驾着车,沿着新修的农村公路,不到五分钟便回到家。

“组组通公路通到家门口,到坡上干活方便多了。”严光荣高兴地说。

路,是经济发展的命脉。农村公路是进村入社的“毛细血管”,也是基层群众获得感最直接的来源之一。

严光荣是七星关区燕子口镇雄狮村的阳荷种植大户,今年已经在全镇发展种植3000余亩,得益于通村通组路的修通,严光荣的阳荷通过电商,才能运往全国各地。

2016年以前,全镇大部分道路都是泥石土路,坑坑洼洼,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交通问题困扰了当地村民很多年。不仅村民出行不便,更制约了当地产业发展。

门前的这条硬化路,严光荣盼了很多年。和七星关区大部分乡镇一样,燕子口镇农业条件有限,大部分地块分布在山坡上,且较为分散,“鸡窝地、巴掌田”是当地的真实写照。

2013年,严光荣和丈夫罗永康从福建石打工回来后,便开始发展阳荷种植。“那个时候种了200亩左右,阳荷虽然种出来了,但运输是个大问题。”严光荣说,只能靠肩挑马驮,背到街上去卖,耗时又费力。

公路通则百业兴。如今,燕子口镇不断完善通村通组路建设,打通了多条与周边乡镇的“断头路”,通过“外联+内通”,助力该镇整体交通路网提档升级。

“2016年以来,完成通村路建设75.3公里,通组路56.6公里,已全面硬化完毕,涵盖全镇24个村237个村民组。”燕子口镇长彭义介绍,一条条通村通组路让农业更繁荣、农村更美丽、农民更富足。

路通了 我想留下来

2019年,对坡镇杉寨村返乡农名工杨元明看到家乡的通村通组路都修好了,买了自己的第一台车子。

每年回家过年,杨元明都要四处转转,看看家乡的新变化。美丽乡村建设、饮水工程、通村通组路、环境卫生整治······每年,家乡的环境似乎都在发生质的转变,杨元明感慨,比起出门打工以前,实在要好的太多。

2000年,杨元明独自背上行囊,远赴他乡谋生计。面对家庭的贫困,他不得不承担起家庭的重任,按他的话说,就是要奔出个儿人样来,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可没过一年,母亲就因病去世,2014年,父亲也去世了,丧失双亲的钻心之痛,让杨元明更加地意识到,自己要更努力地挣钱,才有能力去照顾好亲人。

“当过服务员,养过蜜蜂,搞过装修,现在是在厦门做大理石生意,每年有二十多万的收入,日子也还过的可以。”杨元明说,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还是想回到家乡,离家远了,感觉根不在这。

“回家以后,通村通组路修到家门口,感觉到家乡有这么大的变化,心里面非常高兴。”杨元明说,很感谢党和政府,公路修通了,村里种点蔬菜拉出去卖都要方便的多。

可在以前,杨元明家离镇上有5公里,每次出门打工,要穿着水鞋走上一两个小时的泥巴路,才能坐上去毕节的车。

“以前的交通确实不方便,路非常窄,遇到下雨天,刚洗干净的裤子和鞋都会被弄脏,小时候读书是要穿上水桶鞋,每天都要洗裤子和鞋子。”杨元明说,由于以前交通不便,产业发展不起来,村里的很多人都选择外出打工了。

“以前地里种出来的粮食运不出去、卖不掉,现在都是老板自己开车来村里收购;以前村里摩托车都不多,现在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买了小轿车。”对坡镇党委委员葛松介绍,2016年以来,对坡镇110公里通村公路,43.63公里的通组路已达到全覆盖。

看到家乡的巨变,杨元明说不想在外面漂泊了,他想留下来,在家搞些种养殖,支持家乡的发展。

一条条“毛细血管”修到村头,通到了乡亲们的家门口。“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成为过去,“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变成现实,通村通组路成为老百姓的民生路、产业路、致富路。

咱也要去镇上瞧一瞧

在水箐镇与青场镇交界的新地村,2009年以前,这里有80%的农户都还是茅草房。

“没有公路,建筑材料运不进来,盖不了新房;农产品出不去,老百姓没有收入。”

“娃儿去镇上读书早上五六点就要起床,带上手电筒;夜里老人突发疾病,只能靠人背着走十几里的山路送到镇上。”

“要翻越一座山,路宽只有一米不到,稍不小心,就会摔下山去。”

在新地村村公所,几名村干部回忆起以前的交通,仿佛历历在目。

2006年,政府开始规划修建新地村到集镇的马路,由交通局出炸药和材料,百姓投工投劳,整整修了三年才把毛路修通,只有马车和拖拉机能过。

吴长银是新地村的包村干部,2009年至今,他一直坚守在这里,是新地村发展的见证者。毛路修通的时候,有位80多岁的老人家对吴长银说:“路修好了,咱也要去镇上瞧一瞧,看一看。”

11公里的通村路,承载着全村老百姓的期望。2010至2013年实施危房改造,整个村就有300多户建起了新房子,告别了过去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的茅草屋。

路,是发展的基石,也托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15年,新地村到水箐镇的通村路硬化完毕,2017年13公里的通组路也全线贯通。“村民们在外务工赚了钱,看到家乡发展的越来越好,很多都选择回到家乡发展,小汽车都有100多个。”新地村副支书吴道义说,老百姓们建新房、买新车,孩子们读书也方便,村里又组织村民发展种植刺梨200余亩,茶叶500亩,很多村民也都开始发展养殖业。

曾应安已经50多岁了,年纪大了不能出门务工,2018年便在家搞起了养殖。现在路通了,养大的牛可以直接拖到街上去卖,一年也有两三万元的收入。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新地村从曾经的“穷窝窝”变到今天的“美丽乡村”。路通则百业兴,每一位村民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2017年8月30日,全省脱贫攻坚秋季攻势暨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启动大会召开后,9月8日,毕节市立即启动了全市脱贫攻坚秋季攻势,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如火如荼开展;2018年2月14日,省委、省政府下达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令”后,毕节市按照坚决打赢“四场硬仗”的要求,全力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

积跬步致千里,在没有路的地方,探出一条新路!在历史的考卷上,七星关写下奋进的答案。

“十三五”期间,七星关共投入资金45.42亿元,建成通村通组路4002.364公里,完成省农村“组组通”硬化路365.184公里,七星关的乡村公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当初的黄土路、砂石路,到如今的水泥路、柏油路;从“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无奈,到如今直通家门口的通村公路;从屈指可数的几条公路到今日健全完善的道路交通运输体系。每一项巨变无不展示十三五期间七星关区交通事业发展的丰硕成果,见证着七星关的进步和变迁。

路通区兴、路通民富、路通人和。今天,一条条开放之路,拉近了各乡镇与外界的距离;一条条致富之路,铺就七星关人民的发展希望;一条条幸福之路,承载着七星关人民的美好期盼,成为了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群众出行品质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廖婉君 马玲玉)

(责编:陈晶晶、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