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生态 清泉汩汩鱼更肥

2020年10月27日08:47  来源:贵州日报
 

地处梵净山脚下的印江自治县木黄镇五甲村,溪流潺潺,泉水汩汩。村里祖祖辈辈的人都靠这优质丰富的水资源生活着。

好山好水养好鱼。

山环水绕,养育一方人,也养育了五甲村的鲟鱼产业。徐黎明,就是养鱼的带头人。

10月20日,记者见到他时,他刚与湖南怀化的客户签下了2万公斤鲟鱼的供货订单。

说起养鱼,徐黎明最爱提到的是“多亏了山里良好的生态,好山出好水,好水出好鱼。”他希望这里水继续绿下去,山继续青下去。

徐黎明的心愿直指养鱼的关键条件:生态,水质。

由于没有污染,水质清澈,水温适宜,徐黎明养的鲟鱼市场销路格外畅。

“主要因为我的鱼肉质紧实,口感鲜嫩,而且耐运输,从来不怕没销路。”徐黎明对鱼的品质自信满满,每年他的渔场订单不断,不仅省内外有所需求,国外如越南等地需求量更大,忙得他不亦乐乎。

稳定的品质,活跃的市场,徐黎明更加注重生态养殖与生态环境的融合。

他经营的渔场有6亩,完全按照鲟鱼养殖的标准建设,每天都有工人查看鱼的生长情况与水流量,保证鱼供氧充足、水流充足。

“我这虽不大,但是严格把控养殖容量和水产品质量监管,以此贯穿冷水鱼生态养殖的全过程。”徐黎明说,守住好生态,才能养出高品质的冷水鱼。

不仅如此,鱼塘外面都种满了鱼草,流出去的水都要经过鱼草池,再流到外面的沟渠里。

“我们每一池水都是流动的,没有重复使用,流出去的水还能灌溉农田。”徐黎明说,要用科学理念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养殖产业,有效利用水域资源。

他的理解,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冷水鱼养殖的生命线。

当然,徐黎明为自己找到了致富门路,通过渔场,更是为村里乡亲们提供了就业增收的机会。

“我在这干活,150元一天。这里长期都有活干,每月收入也不错,这样也为家庭减轻一定的负担。”正在渔场做工的同村人徐清勇见记者采访,主动上来打招呼。

如今56岁的他,不用外出务工,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在自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他很开心。

如今,徐黎明的渔场每年产量10多万公斤,鱼塘里的鱼分批次滚动式出鱼。效益好,他也合计过扩产。

不过,正如自己的心愿,生态与生产,环境与生活,需要形成一种平衡,不能随意打破,扩产需要缓慢来。冷水鱼养殖产业是五甲的新兴产业,也是朝阳产业,只有把保护生态的路子走好,才能真正成为好产业。(印江自治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唐诗意 梅亚军 实习生 李亚涵)

(责编:郜林筱、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