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破解千年水困 决胜时代大考

——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成效观察

2020年09月21日17:19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85年前,中央红军主力穿越乌蒙山区,化险为夷。毛泽东满怀战斗豪情写下“乌蒙磅礴走泥丸”。这支“红色劲旅”,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夺取胜利势不可挡。

85年后,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一场前所未有的农村饮水安全“攻坚战”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打响。贵州水利系统尽锐出战,一支支新的“红色劲旅”传承薪火,顽强奋战,接力攻坚,不胜不休!

地处乌蒙山区腹地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纳雍县,是贵州省脱贫攻坚的“难中难”“坚中坚”,也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夏末秋初,记者来到这里,见证、记录这场历史性的“攻坚战”。

大规模集结 打响“歼灭战”

贵州目前仍有威宁、纳雍、赫章等9个未摘帽贫困县和3个贫困人口超过1万人的县区(即“9+3”县区)。这些“少边穷”地区,留下的都是“硬骨头”,隐藏的都是“老大难”。

任何一个饮水不安全问题,都会影响全局同步奔小康。

针对扫除最后的“盲区死角”,今年1月中旬,贵州启动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挂牌督战,“歼灭战”正式打响!

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防汛救灾等多重任务叠加、多场战役打响的情况下,要打赢这场“歼灭战”,保证农村饮水安全不掉一户、不漏一人,谈何容易?唯有拿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作战队伍上,省水利厅组派由1087人组成的18个督战工作队,主攻“9+3”县区,扫雷20个有贫困人口的县区、巩固34个贫困人口已清零县区,省市县三级联动,组团既“督”又“战”,向饮水安全问题发起总攻,确保6月底前全面完成扫尾工程任务。

战术上,省水利厅聚焦目标,大胆创新,探索出“五个坚持”“八个必须”的战术秘诀,即坚持见人、见事、见时间、见责任、见终端、见成效“六见”工作要求,坚持一个标准查问题,坚持整改结合抓销号,坚持专班包片盯到底,坚持底线思维保稳定;必须建好台账、必须落实“一县一案”“一村一策”、必须制订应急供水预案、必须保证水质安全、必须张贴饮水安全明白栏、必须推进计价计量用水、必须压实“三个责任”、必须落实“三项制度”。创新的战术战法,规范了督战流程,统一了督战标准,让原本不好把握的督战工作如同进了车间“流水线”,不仅效率高,而且效果好。

好的打法无疑是制胜关键,“战士”的精气神同样不可或缺。

“召必来,来必行,行必果。”“集结号”吹响,贵州水投水务集团安监办主任吴才栋迅速加入督战队伍,先后赴大方、威宁开展工作。“组织派我来一线督战,既是信任,更是挑战。绝不能辜负组织的重托!”

“我从小就喜欢水,在退休前还能参加全县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战,我很高兴,也很自豪!”今年11月份即将退休的威宁县水务局老水利杨兴国说。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千余名督战队员舍小家、顾大家,放弃节假日,无惧风雨烈日,翻越崇山峻岭,走进村村寨寨,逐户核查饮水问题。

督战队员与时间赛跑、与贫困较量,确保打赢饮水问题歼灭战。截至2020年6月底,18支督战队发现的81个村1840户饮水安全短板问题已全部整改“清零”。同时,国务院、水利部和贵州省委省政府等反馈的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问题101个,全部整改完成;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饮水安全大普查发现存在饮水安全问题的445户,全部整改销号。

“6月30日前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扫尾工程任务。”贵州做到了!

农村饮水安全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贵州工程性缺水、季节性缺水、管理性缺水等问题相互交织,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专班包片盯到底,保持队伍不撤,战法不变,全程跟踪,动态清零,确保脱贫攻坚饮水安全成色!”在今年7月上旬召开的全省农村饮水安全视频调度会上,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樊新中话语铿锵。

大手笔投入 打赢“大会战”

贵州“天无三日晴”,降水丰富。然而,典型的岩溶地貌留不住水。千百年来,群众望天吃水,为水所困。

威宁县平均海拔2200米,是贵州省9个深度贫困县中面积最大、海拔最高、剩余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这里人高水低,是贵州工程性缺水最严重的地区。

越野车从县城出发,在盘山路中迂回前进。坐在车里,望远方“连峰去天不盈尺”,向下看“幽谷深壑不见底”。

海拉镇地处云贵交界,最高海拔2879米。牛栏江从海拉镇的峡谷奔流而过,高差大、成本高等因素导致当地居民不能取用江水。

饮水曾是当地最大的难题。据镇水利工作站负责人邹明应介绍,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民曾利用石枧槽、木枧槽,从山上“引水到家门”。

记者在海拉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中心对面的山上,见到一段已被泥土碎石填满的石枧槽:一块块中间凿成半圆形的长条石,紧贴岩壁,依山就势,整齐铺开。这是海明村村民“向山要水”的遗迹。

无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肩挑背扛马驮,还是九十年代修建水窖或屋面集雨,当地饮水安全始终得不到保障。

2015年以来,威宁县在全县开展轰轰烈烈的“人饮大会战”。海拉镇作为主战场之一,投入3500多万元,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82个,截至2019年年底,彻底解决全镇4.1万余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海拉镇是贵州省农村饮水安全“大会战”中的一个典型样本。从2011年到2019年,贵州省投资2600多亿元,建设大中小型水库418座,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从92亿立方米提升到123.7亿立方米,通过千方百计引水、高扬程提水、长距离输水,让700多万亩农田告别了“望天收”,2000余万农村群众告别了“饮水难”。从实现农村饮水安全人数来看,贵州无疑是全国之最。

千年水困,今朝破解。如今,海明村村民拧开水龙头,随时都有安全放心的自来水。

“透亮的常年水喝得心里安咧,清清的干净水日子真舒坦……”这首在贵州大地广泛传唱的歌曲《好水幸福甜》,描绘的正是打赢“大会战”后,农村群众喝上安全放心水的舒心和喜悦。

大智慧探索 打好“管护战”

贵州农村供水工程点多面广体量大,其中不少农村供水工程穿山越沟,建设和管理存在很大难度,导致工程无法持续发挥效益。

想要彻底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就必须打好建后“管护战”,实现建管同步。

在纳雍县董地苗族彝族乡玉龙村公开栏里,张贴着2020年第一、二季度水费收支明细,下方加大字号醒目标出:结余4555元。

这个贵州极贫乡镇的贫困村,在工程投用后的第二年实现水费收取率100%,除去维修和工资支出尚有结余。秘诀是什么?带着好奇,记者进行详细了解后发现:村民自治、管护机制、保障措施,是玉龙村有效管水的三张“王牌”。

玉龙村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一事一议”等方式,推选出管水员,确定管水员工资标准,商定基本水价,管水员工资由村委会统筹解决。同时,村子每年从办公经费中挤出10%,专项用于安全饮水工程管护,解决了饮水工程没人管、没钱管的问题。

周家寨组村民周齐永现在对用水很满意:“只要水龙头一不来水,就给我们片的管护人员打电话,他们第一时间就来检修,不愁没水吃了!”

实行奖惩机制,是保障管护机制落地执行的有效措施。玉龙村将供水工程建后管护写进村规民约,实行正负清单管理:村民有浪费水或破坏供水管道等行为,一次扣3分;反之一次加3分。当地按各户村民得分占比进行村集体经济二次分红,并优先推荐模范遵守规定的村民就业务工。据了解,村两委已推荐积极参与工程管护的村民黄正友到贵州大学务工。

翻开玉龙村一季度贫困户考评分红信息表,可以清晰看到:1分考核分值可获得分红资金2.51元。每户村民在基准分100分基础上,总得分有加有减,目前分红金额已拉开一定差距。

“村集体经济年终二次分红与村民参与工程管护成效直接挂钩,这种模式激发了村民参与热情,让工程管护由‘管水员管水’向‘大家参与管水’转变。”玉龙村驻村工作队队长董晓艳说。

毕节七星关区制定管护办法明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产权,龙里县建立产权归属、五级管水、分类补贴“三项机制”,思南县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供水格局……贵州各地因地制宜的“管护战”亮点纷呈、各有特色。

贵州省出台了全省农村供水工程管理办法,并争取水利部2020年度中央农村饮水安全维修养护资金11896万元,安排农村饮水安全维修养护及公益性岗位补贴资金36723万元,专项用于工程管护。同时,对县区管水员定期开展培训,目前已培训1.5万个村约4万名管水员。

多管齐下,全面开花。多方努力之下,贵州农村供水工程逐步实现了有制度管、有资金管、有人员管,工程持续良性运行,农户长久受益。

当前,贵州农村饮水安全挂牌督战仍轰轰烈烈,各督战队主要力量继续坚守一线,一张张“军令状”直指最后的贫困堡垒,一支支“红色劲旅”直击最后的饮水难题……决战时刻,火力集中、措施密集、决心强烈!

贵州农村饮水安全“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指日可待!黔山大地交出脱贫攻坚高分答卷,指日可待!(陈晓磊  王伟康  王鹏翔  杨琼  吕顺华)

(责编:吴锋(实习)、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