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扶贫车间 推动就业带动产业

2020年07月17日08:03  来源: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陈丹 通讯员 刘辉

现在,杨兴桃每天总是早早起床,自打从农民变成工人,她的生活越发规律起来。

杨兴桃现在住在黎平县龙形街道,她的老家在洪州镇赏方村的大山里,是易地扶贫搬迁进城的。她工作的地方是黎平县龙形街道杭黔扶贫协作产业园区贵州依尔丹皮具有限公司,园区就在移民社区旁,从新家走过来,只要几分钟。公司主要生产皮包等皮具,上班不到两个月,她已能熟练操作车间里的机器。上个月的工资,她拿到了3000来元。

“我们是一家新公司,也是一家就业扶贫车间,5月份开始正常运营,40多名工人全是搬迁群众。”该公司负责人石明说,公司能够顺利落地投产,还得益于政府提供的45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并免费贴息3年。

扶贫“小车间”,民生“大实事”。创建、创办就业扶贫车间,让贫困群众“足不出村、居家就业、就地脱贫”,是黎平县连续两年确定的十件民生实事之一。

为把这件民生实事办好,黎平县出台了《黎平县加快扶贫车间建设实施方案》,按照方案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就业扶贫领导小组,统筹人社、扶贫、财政等15个部门和各乡镇(街道)力量,构建起了“县级统筹、部门联动、乡镇主体、村社落地”的工作格局。

同时,黎平县积极制定实施创建就业扶贫车间正向激励政策。2019年以来,该县已投入就业扶贫车间创建奖补资金1193.05万元,并以公开招租的形式,把全县5万余平方米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国有经营性门面(房屋)等国有资产盘活起来,用于开办扶贫车间。

“在精准采集搬迁群众的就业需求后,我们以眼镜、鞋服、电子等东部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大力实施引企入区行动,相继在各移民社区创建了22家就业扶贫车间。”黎平县就业局局长石留昌介绍,这些就业扶贫车间已直接吸纳1700名搬迁群众就近就业,让搬迁群众吃上了就业无忧的“定心丸”。

正是这颗“定心丸”,让移民吴化美打消了退房回老家的想法。

搬进县城之初,吴化美没了地种,也没找到工作,一度很焦虑。后来,安置点建起永杨鞋业扶贫车间,在安置区工作人员的牵线下,她“进厂上班”,“饭碗”端稳了,也彻底安了心。

“有事做”才能让搬迁群众定心、安心,就业扶贫车间的创建是黎平县就业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黎平县人社部门将66名干部职工分片安排到全县403个村,以加强对全县就业扶贫车间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并组织人社、扶贫、移民等部门和就业扶贫车间所在地乡镇有关人员成立督查小组,对就业扶贫车间在创建、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现场能够解决的立查立办,情况复杂需要时间解决的坚持“一车间、一方案”原则,明确目标、任务、措施、完成时限和责任单位及责任人,统筹力量解决。

“在劳务输出型就业压力倍增、岗位萎缩的形势下,我们坚决走好兴办就业扶贫车间这步先手棋。”黎平县人社局局长周明锋介绍,近两年,黎平大力推行“政府+扶贫车间+农户”“基地+扶贫车间+农户”“扶贫车间+实训基地”“易地搬迁+企业+扶贫车间”等运营方式,广泛吸纳群众到车间务工,同时结合农、林、茶、中药材等领域地方产业,大力发展深加工,实现了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经济增效。

据统计,2019年以来,黎平县挂牌认定的就业扶贫车间已有246家,带动了当地茶、油茶、天麻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每年能提供12万个左右临时就业岗位。

就业扶贫车间,一头带动着产业快速发展,一头带动着贫困群众就业增收,成为当地摆脱贫困、跨越发展征程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