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天天都是“生态日”

2020年06月21日08:56  来源:贵州日报
 

“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增添了无限信心。

2015年,贵州启动建设“绿色贵州”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贵州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2017年,贵州将每年6月18日设立为“贵州生态日”,并将“大生态”列为三大战略行动之一。

6月18日,第4个“贵州生态日”,全省各地采取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了主题摄影展等系列活动,全力展现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营造人人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贵州生态日”已经成为全省人民践行生态理念、共建绿色家园的重要载体,成为多彩贵州一道亮丽的绿色风景线,再一次证明贵州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信心和决心。

365天,天天都是“生态日”。保护绿色生态、发展绿色经济、深化绿色改革、厚植绿色文化……贵州生态变革,落脚在每一户、每个村、每座城。

一位护林员的绿色坚守

“树林,对大家的重要性,我最了解了。”这是护林员王华文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今年70岁的王华文,是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坡头组人。坡头组是穿岩村荒山坡顶的一个彝族村民组,曾经有一片原始森林,因遭到毁灭性的砍伐,森林逐渐变成了荒山秃岭。每逢雨季引发山洪,都会让村民苦不堪言。

1972年,高中毕业的王华文一边在村里当代课教师,一边利用业余时间上山种树,并义务承担看护山林的任务。

“种地种到天,开荒开到岩。”村民依靠开荒种地生活,广种薄收。“这样下去不是办法。”王华文决定,放弃近20年的民办教师生涯,一心扑在养护这片山林上。

“植树造林,封山育林。这是我们唯一的选择。”王华文不仅发动家人种树,还号召学生家长义务加入种树队伍。

为了方便植树造林,1982年,王华文在山腰上筑起土坯草房,承包600多亩荒山植树造林,一干就是38年。

如今的坡头组,到处郁郁葱葱。在王华文看来,这些树木如同自己的孩子,由他亲手“抚养”长大,每天都要看上一遍,心里才会踏实。

据统计,像王华文这样的生态护林员,贵州有17.25万人。“生态护林员为贵州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打下坚实基础。”贵州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美钧说。

近年来,贵州生态文明公众满意度一直居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全省第一次森林资源调查的10.7%,增长到如今的59.95%。此外,贵州还拥有4个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一个村寨的绿色转型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绿色生态,本就是山村的主打色。从2009年至今,贵州有35个村落获得“全国生态文化示范村”称号。

耸立在黔北和渝南重峦叠嶂中的尧龙山脉,平均海拔1100多米,森林覆盖率达75%,浑然天成的自然风光和凉爽的气候,让尧龙山逐渐成为重庆人的“后花园”。

“那些年,我们这儿虽然空气好,但有些地方还是被砍得光秃秃的。”尧龙山村村支书陈文发说。随着重庆避暑游客的到来,尧龙山人以砍树增加收入的观念也逐渐开始改变。

“要想富,就要保护生态,恢复植被。”多年来。尧龙山人年年造林、天天管护,生态已经得到较好的恢复。

山还是那座山,但村子里的光景大不一样了。2016年,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尧龙山的旅游业越来越旺了。截至目前,尧龙山村共有旅馆102家,经营床位2586张,旅游产业年收入约2500万元。

旅游业的兴起,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我们打造了以尧龙香米为代表的系列旅游产品,带领老百姓继续增收致富。”尧龙山镇人大主席罗权说。

以林业发家,以生态文化旅游业强家,绿水青山成为村民的聚宝盆。2018年,尧龙山村获评“全国生态文化示范村”。

近年来,贵州生态旅游业持续“井喷式”增长。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杨同光表示,2019年,贵州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8.3%,地表水水质状况总体优良,贵州生态文明“金字招牌”越来越靓!

一座城市的绿色步伐

走进位于花溪区燕楼乡的贵阳中电环保发电有限公司,在中央处理中心可以看到,整个发电厂的生产数据及烟气平排放实时数据,同步传到贵州省生态环境厅环保检测中心。

垃圾变废为宝。根据贵阳市垃圾处理现状和未来预期特点,发电厂工程规划容量为4条日处理能力600吨的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线,总规模可达日处理能力2400吨。“目前项目全年的发电量为1.5亿度,烟气排放严格执行国家排放标准,实际排放优于欧盟的标准。”贵阳中电环保发电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李想介绍。

“虽然天天与生活垃圾为伴,但这里几乎与‘臭’字绝缘。厂区里绿树环绕,空气清新,幽雅整洁,犹如一个生态公园。”住在附近的市民刘云丽说。

目前,花溪区共投入400余万元完成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改造淘汰,对麟山、狮子山、金龙三家水泥厂实施关停拆除。

通过制定碧水保护行动、河长制工作方案等,花溪区全面落实河长制、第三方治理与第三方监管机制,完成阿哈水库、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水源保护区生态搬迁。同时,开展南明河花溪段综合治理,实施花溪河清淤、污水收集系统改造等工程,青岩、石板、孟关污水处理厂相继投入使用。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2019年11月16日,花溪区正式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荣誉称号。

花溪的绿色步伐,只是贵州生态文明建设骄人成绩的一个缩影。连续四年,贵州绿色经济增长速度领跑全国。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陈少波表示,今天的贵州,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绿色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从2016年的33%提高到2019年的42%左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全国第一。

抬头望天,是赏心悦目的贵州“蓝”;放眼看山,是万物葱茏的贵州“绿”;低头看水,是满河涟漪的贵州“清”……这一切背后,是贵州通过长期实践,走出的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路。(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谢巍娥 尚宇杰)

(责编:陈晶晶、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