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七星关:外输内转 构建多元就业格局

2020年05月25日16:36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毕节明钧玻璃。李金苗 摄
毕节明钧玻璃。李金苗 摄

就业惠民生、创业促发展。

近年来,七星关区以“外输内转”为突破口,全力推进就业促进、创业引领等工作,切实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扩大劳动力转移就业阵营,增加群众收入。截至目前,七星关已就业人数达49.54万人,其中区内务工人数达25.31万人。

开发岗位 精准打好稳就业“组合拳”

走进七星关经济开发区内陆海龙腾鞋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轰隆隆的机器声此起彼伏,工人们戴着口罩在生产流水线上有条不紊地进行生产作业。

公司成立,吸纳了周边450多名群众就业,使群众月收入平均增加3000余元。

在贵州华耀服装厂,员工李春梅正在把制作好的服装打包装箱。

“原本打算过完春节,就到外省务工,受疫情影响,没去成。”去年易地扶贫搬迁到柏杨林街道的李春梅说,原本正为生计发愁的她,接到街道干部安排他们到服装厂上班的消息,十分欣喜,“每个月可以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还能照顾家庭,我很满意。”

和李春梅一样,受疫情影响,未能外出就业的群众还有很多。为做好特殊时期劳动力转移就业,助力贫困劳动力增收,连日来,七星关区多渠道拓宽就地就近就业渠道,通过QQ群、微信群等载体及时发布招聘信息,各乡镇(街道)积极组织有意向就业的群众到七星关经济开发区参观选岗,帮助返乡人员就近就地就业。

稳脱贫关键是稳就业。近年来,为确保群众稳得住、挣到钱,七星关区“走出去”和“引进来”两条腿走路。紧紧围绕纺织服装、新型建材、光电电子和特色食品四大产业,引进明钧玻璃、华耀服装、联尚科技等45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七星关经济开发区,同时,通过东西部协作引进酷比内衣生产项目、东升服装内衣项目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极大拓宽了农民工就近上岗渠道。

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就业难题,七星关区还引导各个乡镇办起了扶贫车间,将就业岗位送到贫困户家门口,化解了贫困劳动力想就业却又因家庭需要离不开家的尴尬,既让贫困户挣得了钱,还让他们顾得上家。

此外,七星关区因势利导,积极鼓励和支持具备一定劳动技能和经济实力的农民返乡创业,辐射带动广大农民脱贫致富。

东西部劳务协作 扩大劳动力转移就业阵营

2月26日,虽然天气较冷,但毕节东客站内却流动着一股暖流。

为安全有序地将返岗的农民工输送至岗位,确保用人单位和务工人员安心、放心。在七星关区人社局牵头下,158名返岗农民工坐上了毕节至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的返岗直通车。

“中途不用转车,还免车费,这个服务太贴心了。”七星关区撒拉溪镇村民王燕平高兴得合不拢嘴。王燕平的好工作得益于七星关区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促进贫困群众就业这一举措。

就业是民生之本。温州市瓯海区作为用工大区,人口约100万,注册的企业达2.8万家,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有利于两地发展共赢。

为实现劳动力转移,七星关区按照“夯实基础、优势互补、项目支撑、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合作原则,积极联系浙江、福建、广东等东部地区和省内其它县区人社部门,发掘区外稳定就业岗位信息,选择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合法经营的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与之建立相互稳定的劳务协作关系,结成一批城乡友好帮扶对子,向外出务工群众寻找就业岗位。

目前,七星关区共收集省外岗位3.89万个,实现省外务工19.86万人,区外省内务工4.37万人。

优化服务 让就业之路越走越宽

“种植天麻的时间可选择在11月到次年3月之间,种植所用的天麻材料,不可出现畸形、破损、腐烂的情况。”近日,七星关区农业农村局组织了中药材生产技术培训班,课堂上,专家们绘声绘色讲解了材黄精、半夏、天麻等中药材的选种、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包装仓储等实用技术。

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年来,七星关区以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为目标,积极为企业和就业者搭建桥梁,充分整合各类企业岗位资源,利用重大节日,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和送岗进村入户活动,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指导、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等“一站式”服务,让贫困群众实现了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为了提高农民就业素质,七星关区通过向社会公开遴选方式遴选出13家经济实力强、培训经验足、就业途径广的优质培训机构围绕“532”、“21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就业扶贫车间”、企业用工等岗位需求及就业意愿开展培训,确保培训精准。同时,七星关区开展培训直补,鼓励贫困劳动力自主选择培训项目,积极提升就业技能,全方位提升七星关区劳动力岗位竞争能力。

同时,七星关区采取就业跟踪服务的方式,重点掌握已就业人员工作生活情况、未就业人员就业培训意愿,制定就业帮扶方案,通过给予扶贫车间补贴、培训补贴、稳岗补贴等全方位促进七星关区劳动力实现稳岗就业。

在七星关区这片欣欣向荣的热土上,通过劳动技能培训,成千上万的七星关区农民从土地中挣脱出来,逐步从“低效型”转变成“技能型、创业型”人才,贫困户的自身发展后劲更足了。(李金苗)

(责编:郜林筱、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