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篇章

——贵州代表委员畅谈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贫困标签

2020年05月22日08:12  来源:贵州日报
 

特色优势农作物一坡连一坡,绿满山头;搬迁安置房一栋挨一栋,鳞次栉比;通组硬化路一条接一条,蜿蜒盘旋……

初夏时节,驱车穿行于贵州,山乡巨变,田野村庄换新颜,黔中大地生机勃勃。

这是前所未有的沧桑巨变。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全力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尽锐出战补齐“3+1”短板,脱贫攻坚连战连捷,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篇章。

“作为一名来自山区的全国政协委员,我始终扎根基层,见证了贫困地区旧貌换新颜。”全国政协委员、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说。

纵深推进产业革命

实现户户有增收

五月的贵州,田野披绿,瓜果飘香。

“我们的茶叶种植面积从一个村的2640亩变成覆盖8个村的2.3万亩,茶产业正成为富民大产业。”全国人大代表、石阡县龙塘镇大屯村党支部书记周绍军说。

履职以来,周绍军一直在茶产业发展上求突破。此次前往北京参会,他准备围绕茶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在他看来,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是发展茶产业的关键。

“我们茶叶不缺好的原材料,缺的是技术、资金和市场衔接。”下一步,周绍军准备把“三变”用活,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凭借“一根竹”补齐发展短板的赤水市在贵州率先脱贫。

“我要一如既往地传承好竹编手艺,让更多群众能依靠这门手艺脱贫致富。”去年在北京,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这样说。

一年过去,她兑现了自己的承诺,牵头建立了赤水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学研基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让竹编工艺走出大山,赤水20万竹农正从“扛着竹子往外卖”到“编着竹子致富来”。

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离不开科技支撑。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所长孟平红特别忙碌。

她带领贵州省农科院蔬菜科研团队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重点在“9+3”贫困县(区)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科技示范与推广,用科技助推蔬菜产业发展。

选准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对照“八要素”查缺补漏、在市场化发展上求突破、围绕主导产业提供科技支撑……围绕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贵州省全国人大代表、住黔全国政协委员步履铿锵、信心十足。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

迁来美好新生活

2015年,贵州打响易地扶贫搬迁“第一炮”,启动规模空前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不到4年时间,贵州实现18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的“贵州奇迹”,为贵州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贫困标签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当中,也凝聚着全国人大代表、惠水县濛江街道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罗应和的心血。

惠水县斗底乡斗底村,地处贵州贫困程度最深的麻山、瑶山、月亮山的“三山”地区,属于不通水、不通路地带。

为了让乡亲们早日脱贫,当地决定将斗底村村民整体搬迁到设施齐全的惠水县明田街道新民社区。

搬迁一开始,罗应和就考虑着群众的脱贫大计——

抓就业,给搬迁群众寻找适合的就业岗位;抓培训,开办“移民技术技能培训学校”,给搬迁群众开展基础教育学习、岗前培训……一项项后续扶持举措的实施,当地群众不仅搬了出来,更富了起来。

离开大山的庇护,搬迁群众怎样生活?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从江县马安村祖英民族刺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韦祖英说:“自己有责任带领大家脱贫,也有责任将民族刺绣发展下去。”为此,她建议把苗绣搬到扶贫车间,既留苗绣的“魂”,又挣苗绣的钱,真正让易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

“人搬出来了,但不要把传统文化丢在大山里。”全国人大代表们最牵挂的是如何留住乡亲们的“心”。

去年,全国人大代表、普安县伟鲜布依纯手工服饰加工厂负责人韦波提出“打造一批有历史有文化的民族村落”的建议,不仅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还得到了来自浙江宁波的对口帮扶。

今年,韦波准备了12条建议带往北京。其中一条就是“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全力攻坚“3+1”

打赢脱贫“歼灭战”

5月11日,记者见到全国人大代表、民革贵州省委副主委、贵州财经大学西部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黄东兵时,他正在整理议案和建议。

今年,黄东兵将提交6个建议和2个议案。其中,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是他最为关注的话题。

“教育扶贫拔穷根。”黄东兵说,教育作为“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内容,为持续稳定脱贫提供有力的基本保障。

全国政协常委、黔东南州副州长胡国珍为提升国民健康水平建言献策。她说,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应更好地发挥医疗保障扶贫关键作用,解决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突出问题。

补齐医疗卫生短板,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查艳有着更深的理解。她建议继续推进分级诊疗,提高基层医疗水平,进一步加强全科医生的建设等。同时,她还希望能够提升贵州疾病防控应急体系和疾病防控应急能力。

“贵州应继续补齐‘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短板,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李建建议。

代表委员们的建议正逐步变为现实。当前,贵州以补齐“3+1”短板为重点,以建立部门和地方双台账、压实双责任、问题整改双销号、整改不落实“双问责”“四双”为抓手,一场撕掉千百年来贫困落后标签的脱贫攻坚大会战、大决战、歼灭战,正在向着决胜收官挺进。(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邱胜)

(责编:陈晶晶、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