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状里的教育变迁

2020年05月06日08:08  来源: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江佳佳 吴昌辉

4月21日,雨后的石阡县五德镇地印村,远山如黛,薄雾飘渺。村委会旁的办公室里,70余名贫困户正在接受农业产业技术培训,担任临时“校长”的老支书朱恩国拿着花名册清点人数。

“他们爱开玩笑,都喊我校长。”将手头的事情忙完,热情好客的朱恩国带着记者来到家里,老房子的墙壁上依稀保留着几张20多年前的奖状。

“这张是1994年,大儿子在地印小学读书得的,那张是2002年在石阡念中学得的。”泛黄的奖状将朱恩国的思绪拉回到1999年,那时两个孩子进入中学,为了供娃娃上学,他种过烤烟、卖过鸡蛋,无数个起早贪黑的日子仿佛就在眼前。

“不光是大人苦哦,两个读书娃娃也不容易。”指了指四面环绕的大山,朱恩国说,“以前出村的路崎岖不平,孩子们去10公里外的五德镇读书,要走3个多小时。”

“原来条件不好,娃娃们在学校的三餐只能从家里背米带菜,二三十斤的包压在肩上,大人只能悄悄心疼。”前来串门的村民邓朝用接过话茬。

“求学的路再苦,也比辍学强。那些年,有些孩子因为没进学校,悄悄抹眼泪。”在朱恩国的记忆里,读书,是梦想。

“在农村,只能和土地打交道;去打工,又要吃没文化的亏。”贫困的枷锁,曾让邓朝用接连叹息。

然而,这一切都已悄然变化。

“五德镇基础设施改善后,孙辈们都能安稳地坐在教室里念书。”朱恩国说,在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下,地印村世代贫困的历史已经改写。

“谁说不是呢,就拿地印小学来说,以往老旧的教室,逢雨便漏,如今遇上了好政策,不仅教学楼改造一新,还配套了篮球场、食堂、图书室等,成为地印村最气派的建筑。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走进村小,孩子们还会说英语,每天回家练习时叽里呱啦的,太好玩了。”聊到兴起,邓朝用乐开了花。

“那可不,你看看谁家孩子现在没书念?上学还走路?还背米带菜?娃娃们不仅都进了学堂,在家门口就能坐上车,学校还有营养餐,幸福着哩。”说到这些,朱恩国和邓朝用相视一笑。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方式,也是彻底拔掉穷根的良方。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强力推进,五德镇全面落实高中以下幼儿央补资助、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营养改善计划生活补助政策,2018-2019年度,该镇6-16周岁适龄生2458人,无一人辍学,451名高中以上学子享受省教育精准扶贫资助149.974万元。

全面解决教育保障突出问题,精准发力,攻坚克难。2019年,石阡县共发放各类资助资金9681.026万元,惠及171287人次;实施项目45个,总建筑面积132932平方米,投入资金52346.636万元;该县义务教育阶段无一例学生因贫辍学,教育普及程度显著提升。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