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安:大山里的致富牛 不是一般“牛”

2020年04月20日17:06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农业产业基地。
农业产业基地。

伴随着春日暖阳,笔者来到了位于瓮安县天文镇乌江村云中组的贵州今牧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该公司的生态养牛场内,膘肥体壮的牛正在食槽前悠闲地吃食、饮水,该公司负责人朱江正在牛栏里投喂饲料,并对牛的情况进行着观察记录。

“我们农场的牛全是生态养殖,肉质很好,一年两次出栏,每次出栏销售30头左右。现在我们一直保持着100多头牛的存栏量,这可花了7年的心血才有现在的规模!”看着优哉游哉的牛,朱江笑着说。

朱江也是本地人,2007年毕业于贵州省畜牧兽医学校的兽医专业,之后又进了广东温氏公司工作了4年,有非常丰富的畜牧养殖经验。2012年时,朱江有一次回到家乡,有感于村里老百姓们的生活较为困苦,于是下定决心想要干出一翻事业,带动父老乡亲们增收致富。

“刚好我是这个相关专业的,又有好几年的畜牧工作经验,我通过调查周边市场,管理技术方面的学习,最后在家乡选择了做生态牛养殖。”朱江说。

7年时间如白驹过隙,凭着一份执着坚持,从最开始的10头到现在100多头,规模慢慢扩大。养殖场通过科学的管理和饲养,养的肉牛肉质鲜嫩、味美,打出了口碑,在周边地区也有了固定客户,三不五时还有人上门购买,完全不愁销路。

“现在每年能有50万—100万的纯收入。”牛越养越多,品质越来越好,带动的百姓也越来越多。

据了解,该公司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从当地村民手里流转了土地400多亩,用来专门种值草料,以纯天然原生态的理念进行喂养,保证牛的健康与肉的品质;同时,产业越来越大,就需要越来越多的用工人手,在种养殖农场内工作的全是当地村民,每天都有30个左右,最多的一天能有40多个人同时工作。据了解,公司养牛产业覆盖了当地80%的建档立卡户。

刘维红就是在养殖场内工作的建档立卡户,她家有7口人,父母亲生了病,身体不便待在家里,有3个孩子都还在读书,全家的重担都在她和丈夫身上。2018年初,刘维红来到了养殖场务工,靠着务工工资,还有和丈夫在家务农,刘维红2018年底实现了脱贫。

“在这里工作还是很好的,每个月能有3200块工作,家里20多亩土地租了一半出去,留着一半自己种,丈夫在平时也去务工,收入真是比以前好多了。而且在家门口就可以工作,不仅能照看农活,还能照顾孩子读书,日子是越来越好了。”刘维红脸上充满了笑容。

刘维红的笑容也是对朱江现在成就的一个认可,对于正慢慢实现的当初理想,朱江内心无疑是很自豪的。不过这一路走来,他心里其实更想感谢一个人,那就是就是他的妻子吴晓凤。

“如果没遇到她,这么多年来,可能在一些挫折上我就过不来了。”朱江这样说到。

2014年,吴晓凤还是遵义市湄潭县一所小学里的老师,经朋友介绍认识了正在创业养牛的朱江。从此,世界上的少了一位吴老师,多了一个“养牛倌”。

“我和丈夫都有股子‘牛脾气’,在一起后我也理解他,也想着为百姓做点事,所以就来这边和他一起养牛。”吴晓凤说。

对于辞去教师工作而跑到山村里去养牛,当时吴晓凤的家人很不理解,纷纷打电话询问劝说。不过,正如吴晓凤所说,她和她丈夫朱江一样,都有股“牛脾气”,认准了一件事后,就要把它做好。就这样,朱江负责技术管理,吴晓凤负责跑市场外销推广,吴晓凤和朱江夫妻俩相守相携。

如今,做出成绩的夫妻俩还想继续将产业做大,公司准备下步实行生态循环种养殖模式,把牛的粪便加工成有机肥料,用以种植草料和外销,实现生态循环的模式。现正在原有200平方米有机肥加工厂房的基础上再建设1500平方米,建成后将预计年产5000多吨的有机肥,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百姓。

“ 他们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示范带动老百姓参与到他们产业中来,多亏了有他们这样的致富带头人,我们镇的农村产业发展才会越来越好。”天文镇镇长雷光彬说。

据雷光彬介绍,近年来,天文镇积极引进企业,根据“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形成了全县最大的规模的养牛产业。同时,全镇今年预计种植辣椒20000余亩,烤烟5000余亩,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巩固脱贫成效。(瓮安县委宣传部供稿供图)

(责编:罗彬月、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