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祭祖节等。这一天,既是寻根祭祖的传统节日,也是进行文化传承教育的良好时机。在这个节日里,我们缅怀先辈,传承孝道,感恩追远……
上个世纪初期,受新文化运动和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邓恩铭、王若飞、周逸群、旷继勋、周达文、龙大道、林青、冷少农、钱壮飞、邓萍等一批关心国家民族前途追求真理的有志青年,他们或走出贵州大山或长征来到贵州,投身到中国革命的第一线。他们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前赴后继、流血捐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
又是一年清明时,祭祀先烈表哀思。日前,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兵分多路,前往寻访10位先烈的故居或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点,瞻仰缅怀,传承红色文化。
(本版报道由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提供学术支持)
荔波·邓恩铭故居及陈列馆:古榕见证革命传奇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赵相康
邓恩铭(1901—1931),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邓恩铭出生于贵州荔波县一个水族劳动人民家庭,17岁赴山东求学。1920年11月发起组织“励新学会”。1921年,与王尽美、王翔千等成立“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同年7月,出席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初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1925年8月,任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11月被捕入狱,因病保释。1927年4月,参加了党的第5次全国代表大会。不久,调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1929年初,邓恩铭再次被捕。在狱中,他先后领导组织了两次越狱。
1931年4月5日,邓恩铭被杀害于济南。
在位于荔波县城玉屏镇向阳中路的恩铭广场,一棵200多岁的老榕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从老榕树下望去,坐西朝东,当街而立的一栋占地面积320多平方米、土木结构的普通居民瓦房,两边用青砖砌筑的马头封火山墙的砖木结构建筑,便是邓恩铭故居。故居右侧后角边一间,是邓恩铭的书房,邓恩铭在此度过童年和少年。
站立在恩铭广场雕刻着邓恩铭塑像及其从贵州走向革命的浮雕壁画前,荔波县文管所所长覃远建向记者讲述了邓恩铭投身革命短暂辉煌的一生。
穿过老榕树,我们来到“邓恩铭烈士故居”。故居内设邓恩铭父母卧室、药房、烈士书房、储藏室、伙房以及陈列室,保存着邓恩铭少年时代用过的木床、桌子、椅子、凳子、石磨、药碾、八挂钟等。故居小院坝还有一间伙房,陈列豆腐箱、石磨等物。书房则陈列着邓恩铭使用过的笔、墨、砚台、墨盒等实物,以及介绍烈士生平和革命事迹的图片、资料。
据介绍,邓恩铭烈士故居现为全国国防教育基地、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贵州省党史教育基地。
2011年,为迎接邓恩铭诞辰110周年,荔波县委、县政府再次对邓恩铭烈士故居修缮扩建。
经过近30年来的不懈努力,展览陈列内容不断丰富。现今,故居复原展览展出文物140件(套),陈列馆辅助展览展出文物160件(套),展线长1347米,展出图片600余张,年接待观众和开展各类主题活动人员30余万人次。
尤其近几年来,各机关单位、社会团体到陈列馆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活动共计2000多场次,9万余人。故居及陈列馆充分发挥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主义、民族团结教育的场所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贵州南部红色文化宣传教育主阵地。
西秀·王若飞故居及陈列馆:向峥嵘岁月致敬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舒 畅
王若飞(1896年10月-1946年4月8日),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王若飞原名王运生,字继仁,贵州省安顺县(现安顺市西秀区)人。青年时代,曾参加过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运动。1922年6月,王若飞与赵世炎、周恩来等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积极从事马列主义的宣传。1923年由法国共产党党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后任豫陕区党委书记,中共中央秘书长,江苏党委省农委书记,并作为中共代表团代表之一,与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谈判,同国民党政府签订了著名的《双十协定》。
1946年4月8日,王若飞乘飞机回延安,因飞机失事于山西兴县黑茶山不幸遇难。
王若飞故居位于安顺市西秀区北街10号,是革命先烈王若飞同志诞生和童年度过的地方。
4月1日重新开放的王若飞故居和其他景区一样,测量体温、扫描健康码、游客限量,游览全程须佩戴口罩。
进入故居,宁静清幽,跟随讲解员,参观朝门、过道、门楼、正房、南厢、北厢、对厅房等建筑。这是一座典型的南方民居四合院,整座建筑均为木质和小青瓦结构,建为清代早期,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据王若飞故居管理处负责人王林明介绍,故居里除了原有家具,管理处还向民间征集同一时代的老家具。而天井和故居周围休闲区的雅致的盆景、老石缸等等,则让故居显得既沧桑又蓬勃,既刚强又柔美。1896年10月,王若飞在此地出生,当年出生时的床至今仍在屋内。当讲解员指引我们看那些保存下来的家具原件时,昔日峥嵘岁月浮现眼前。
王若飞故居陈列馆紧临王若飞故居,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陈列馆于2009年4月8日落成开馆,与王若飞故居连为一体。其建筑风格融入地方民族元素和古朴建筑风格,具有现代民族特色。
王林明介绍,为加强陈列馆的教育功能,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王若飞故居陈列馆从2019年11月5日至2020年1月19日进行重新装修。
入馆即可见的环幕放映厅,让展厅顿时有了现代风貌,另外,展陈方式上所运用的现代电子技术投影、电子触摸屏等展示手段和塑像、绘画等艺术形式,也让“红色教育”变得生动鲜活,充满亲切感。跟随着这些展品一路走来,在现代科技和艺术呈现方式的辅助之下,让人不由自主地变成了一个喜欢“听故事”的孩子,兴致勃勃并充满好奇,想重温王若飞的一生,了解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成长足迹,并试图走进一个忠诚、无私、英勇的先烈被共产主义之光照耀的精神世界。
碧江·周逸群烈士陈列馆:激情诗章显豪气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陆青剑
周逸群(1896—1931),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周逸群,贵州省铜仁县(现铜仁市碧江区)人,1919年3月东渡日本留学求学,1924年创办《贵州青年》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入黄埔军校学习。1926年至1927年参加北伐战争,先后担任贺龙部师、军政治部主任等职,与贺龙率部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第二十军第三师师长、潮汕卫戍司令。1928年初与贺龙,建立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权,先后任中共湘西北特委书记、鄂西特委书记、中共湖北省委候补常委、军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政委、红二军团政委、前委书记、湘鄂西特委代理书记、湘鄂西联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等职。1931年5月20日在湖南省岳阳市许市镇贾家凉亭遭敌伏击牺牲。
周逸群故居坐落在铜仁市碧江区逸群路12号,系两进三合院式院落,现为周逸群生平事迹陈列室。因铜仁市正扩建周逸群故居和陈列馆,故居暂时不对外开放。
周逸群烈士陈列馆位于中山路,距故居仅四五百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占地1000平方米,呈四合大院格局,古朴典雅。陈列馆大厅正中周逸群雕像伫立,雕像前面摆放着许多鲜花,雕像后面墙上是一组展示南昌起义和建立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画面的浮雕。
陈列布展共分9个部分,陈列布展近500幅珍贵图片、文字史料及实物,整体系统地介绍了周逸群在家乡读书、东渡日本留学、进入黄埔军校、参加南昌起义、创建洪湖苏区各个时期的学习、工作和战斗历程。
一路移步,一路观看,惊心动魄的事迹让人心潮涌动。尤其是那些弥散着战争气息的大刀、步枪、机枪、山炮等兵器实物,不仅让人真切地感知时代脉搏的摇动与激荡,更令人心底由衷产生对革命先烈的缅怀。
为记者讲解的是陈列馆专事周逸群研究的陈胜平,他负责在馆内馆外主办专题讲座,大中小学、机关单位、企业军营等是他常去的地方。他的讲述,饱含深情,对周逸群的事迹如数家珍。
据馆长陈莹莹介绍,为了整合红色资源,铜仁市在周逸群故居一侧修建新的陈列馆,面积将比现在的要大。届时,故居和陈列馆合二为一,统称为“周逸群纪念馆”。纪念馆建成后,将成为铜仁市红色文化一个地标,与中南门古城融为一体。
“废书学剑走羊城,只为黎元苦匪兵。斩伐相争廿四史,岂无白刃可忘秦?”馆内展墙上,写着1924年周逸群赠给李侠公的诗作。当时周逸群正准备进入黄埔军校学习,诗中透出的豪迈气概,正是英年勃发的青春明证,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今天,它仍有着励志的非凡意义。
思南·旷继勋烈士故居:续写革命者荣光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陆青剑
旷继勋(1897—1933),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生于贵州省思南县。1926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6月在遂宁、蓬溪率川军混成旅400官兵起义。1929年冬到湖北江陵、当阳等地进行兵运工作。1930年1月在湖北监利县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并任军长,后与贺龙、周逸群组建红二军团,仍任红六军军长。1930年11月被派往鄂豫皖地区担任第四军军长,1931年秋在湖北麻阜县成功组建第二十五军并任军长,鄂豫皖中央分局常委、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2年任川陕临时革命委员会主席。先后直接参与和领导了第一、第二次反“围剿”战斗。后由于他与曾中生等同志坚决抵制张国焘的错误路线,1933年被张国焘秘密杀害于通江县洪口场。
沿着乌江岸边思南县城的安化街行走,在中断可看到一栋砖木混凝土仿古的建筑,这就是旷继勋烈士故居。该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封火墙围护、悬山顶、小青瓦屋面。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平方米,由故居、陈列室、接待室3部分组成,古色古香,洁净肃穆。
故居1995年4月列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对外开放,同年被命名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12月被列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的左侧是旷继勋广场,一尊旷继勋雕像威风凛凛。院坝正面的墙上,是一组旷继勋从思南走上革命道路的浮雕,笔法简朴,但内容厚重,很有历史感。
故居陈列室按照由左到右布展。第一间是旷继勋在学习的蜡像,蜡像栩栩如生,老式书桌和书柜,泛着旧时光的味道。中间屋子是旷继勋的汉白玉半身雕像,雕像四周摆满小花圈。雕像后面的墙上是一幅反映红军战斗的深色浮雕。
第三间屋子是卧室,一张清式大床置于里墙,左右两边分别是桌椅和洗漱用具。马房里是一尊马的塑像和一个马槽,据说这是旷家当年的“壮劳力”。紧靠马房的是伙房,里面按照当年的基本样貌陈列着土灶、坛子、缸子、矮桌等物件。
正面的屋子为第五展厅,里面陈列着旷继勋的相关图片和文史资料,讲解员敖俊杰讲述旷继勋的事迹时,声音中难掩对革命烈士的无限崇敬。
旷继勋烈士故居面积不大,但其中包含的信息丰富浩瀚,一个革命者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巍然伫立。门前山河壮丽,曾经的那个思南青年,其故事在史册中延续,其选择在新时代绽放。据介绍,每年,包括干部职工学生军人等在内的很多游客,都来故居参观,或瞻仰,或学习,革命先烈的青春风范,已化为一面旗帜,时时激励着后人不懈奋进。
镇远·周达文故居:英烈家风代代传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向秋樾
周达文(1903—1938),贵州省镇远县人。1923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后经范鸿、李大钊介绍加入共产党。先后在北京俄文法政专门学校以及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列宁学院等处学习和工作,担任过重要的党内外职务,受到中共中央、苏共中央和共产国际的器重。
1927年,周达文就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国际形势等问题,写信向斯大林求教,他的激情也得到了斯大林的赞赏。斯大林很快给周达文回了信,这篇《答邱贡诺夫的信》,后来收录在《斯大林全集》第九卷中。
1938年,在斯大林“肃反”时被杀害。1958年,苏联为周达文“平反昭雪”。1988年,中共中央追认周达文为革命烈士。
周达文烈士故居正大门上悬挂着一块牌匾,写书“中共镇远支部基地”。故居里面是一个庭院,葱郁的青藤爬满了四周的封火墙,看上去典雅深邃,古色古香。门框用精心琢磨的青石条镶成,两侧有雕花的枕石,漆黑的两扇门上有扣环铺着。在单檐单坡垂花门楼下有粉底横额,朝街的一面是楷书“汝南世第”,背面是篆书“履中蹈和”,8个字道出了循规蹈矩、以和为贵的家风。院落结构严谨,门楼、正厅、后厅布置在一条中轴线上,东西有厢房,均衡对称,门窗上有镂空花格,堂屋里摆设八仙桌、太师椅,壁上有字画,书卷气很浓。
周达文烈士故居也称“周公馆”,原系周达文祖父周炳元于光绪初年修建的住宅,其父周瑛承继祖业。周家是书香门第,在镇远十分有名气。走进展厅,只见周达文的雕像伫立在中心位置,往前,便是周达文生平事迹展出的画像和图文。
展馆共分为3个部分展出,第一部分为“周达文在镇远”,是周达文儿时记录。第二部分为“周达文在北京”,陈列出来的图文都是周达文在北京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时的历史瞬间。第三部分为“周达文在苏联”,记录的都是周达文在苏联时的光辉时刻,如他翻译的书籍、书信,还有斯大林写给他的信等。在展厅里游览,短短的时间好似看完了一个勇士的一生。
再往里,就是周达文父母的卧室及书房、周达文的书房、储藏室、伙房以及陈列室,这里保存着周达文少年时代用过的木床、桌子、椅子、凳子等。据了解,周达文故居于1985年11月公布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
如今,烈士故居附近街道已是一片闹市,百姓生活幸福安康。回望故居,感慨涌上心头:心中的信念,让周达文一生都在追逐革命理想,从中国大西南的一隅到苏俄西伯利亚,他的脚步竟前行得如此坚定,如此决绝,一如奔腾的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