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搭建基层就业平台

2020年04月01日08:52  来源:贵州日报
 

陈文美

全国今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874万人,贵州省今年毕业生规模突破20万人,在经济下行和疫情叠加的双重压力下,就业形势越发严峻。我省出台《十条措施》,打出政策“组合拳”,通过教师特岗计划、脱贫攻坚一线计划、青年见习计划等项目,千方百计增加毕业生基层就业机会,助推高校毕业生顺利实现高质量就业。

高度认识特殊时期扩大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重要意义

有效缓解疫情特殊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聚焦打赢“两场战役”,聚力稳定就业,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出台的《十条措施》将“扩大基层就业机会”放在十项举措之首,深度挖掘扩大基层就业岗位3.3万个,着实有效拓宽了特殊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极大地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从根本上缓解高校毕业生“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结构性矛盾。目前高校毕业生仍然首选留在城市发展,造成就业竞争压力增大使得部分学生毕业即失业;另一方面毕业生不愿前往基层就业,导致广大农村基层严重缺乏人才,尤其此次疫情暴发暴露出基层在医疗卫生、应急管理、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人才匮乏,通过扩大基层就业机会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从根本上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为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决胜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支撑,目前我省农村科技、基层管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都急需大量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大规模地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将有力地充实农村发展人才队伍。

落细落实特殊时期扩大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

加大毕业生基层就业宣传引导力度。高校作为大学生培养主体,在择业取向上,要加强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念,实现就业面向多元化、就业岗位基层化。特殊时期,高校要创新就业服务理念,充分利用如微信、QQ、抖音等新媒体先进信息手段开展基层就业宣传,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根据高校自身实际,结合国家、省有关法规政策,制定有关规章制度,通过对主动到基层就业的优秀毕业生发放奖学金,对到脱贫攻坚一线就业的毕业生减免助学贷款等“奖、助、贷、学”等方式,鼓励和激发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积极性。与此同时,高校应与基层共建实习实践基地,与基层单位探索合作共建教育实践基地,创新设置基层发展所需的学科专业,在实际教学中探索增加体验式实践基层教育课程和企业订单式培养计划。

积极创新毕业生就业招聘方式。为更好将基层就业政策“礼包”落到实处,各高校要简化和优化就业手续,进一步转变就业服务观念,积极运用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的AI、VR、视频等线上新兴创新招聘渠道,运用微信、QQ等常用的社交工具进行视频面试,并借助招聘网站如“前程无忧、智联招聘、58同城”等网站的视频面试功能,筛选适合基层就业岗位的求职者,提升供需双方的精准就业匹配度,减少现场招聘引起的疫情扩散风险。

努力提高毕业生基层就业待遇水平。如何让毕业生能在基层“留得住、干得好”,提高待遇水平必不可少。建立中央、省、市、县各级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提高大学生基层就业工资待遇,缩短试用期,确保基本工资不低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支持当地政府设立基层就业大学生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工作中表现优异、贡献突出的优秀大学生;对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符合条件的可以高定级别或薪级工资、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和农村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还可提供专项安家费等。在同等条件下,职务不晋升、提升级别来提高工资待遇。

建立健全基层就业大学生人才发展机制。基层留人难,主要难在发展空间有限。发展空间包括晋升、入编和正常流动。通过适当提高基层事业单位中高级专业岗位比例、适当放宽评审硬性条件,建立向基层大学生倾斜的职称评定制度;在核定单位人员编制时适当向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治理能力和应急能力提升等领域倾斜,适当提高三支一扶、村官、西部志愿者转正入编比例;畅通人才流动机制,对基层就业服务期满的大学生,在考研继续深造、选调中给予适当的加分鼓励,也可以设置绿色通道,定向吸纳招录基层就业服务大学生。围绕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农村经纪人、农产品流通、农业种植养殖、科研及深加工等领域搭建干事创业平台,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