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塘脱贫出列“321”密码

2020年03月20日08:25  来源: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张发扬 梁晓琳 陈庆

阳光拨开阴霾,春风吹走冬寒。3月10日,在平塘县六硐坝区山水田园间,歌声、笑语在勤劳的人群中回响,栽下一株嫩绿的茭白苗,抹一把额头上的汗水,回望身后整齐排列的战果,六硐村村民刘凤叶眼里装满了幸福。

刘凤叶的幸福,源于平塘脱贫攻坚的一组数据: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24817户98212人下降到2019年的1706户4050人;贫困发生率从32.85%下降到1.35%。

数据背后,平塘“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9万多名像刘凤叶一样的群众已经从贫困走向了幸福生活。

他们的幸福密码,就是平塘在脱贫攻坚战中的“321”打法。

“321”指的是“单兵较量”“兵团作战”“总攻歼灭”三大行动,“校农结合”和“三抓三改三促”两种模式,“六个一”工作法。

三大行动,打造稳稳的幸福。

“老刘,你来了呀,赶紧过来坐坐,我烧碗茶水给你。”

“不用了,我就来看看你们这里还有什么需要的没有?有困难要给我说哈。”

在平塘县大塘镇新场村的上木老组,网格长刘胜斌和群众陈应兵交谈着。

位于全省20个极贫乡镇的大塘镇,贫困一直是压在上木老组群众心里的“大石头”。

“现在我们过上了做梦都不会想到的好日子,都要感谢老刘呀!”陈应坤感叹道。

像刘胜斌一样下沉一线的扶贫干部,平塘还有5000多名。

干部“全员下沉”,从“单兵较量”走向“兵团作战”最后“总攻歼灭”,平塘力战贫困。

久久为功,成效明显。如今,平塘全县贫困人口由24817户98212人下降到1706户4050人,贫困发生率从32.85%下降到1.35%。

两种模式,干出脱贫加速度。

平塘县全国唯一一个毛南族乡的卡蒲,如今,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100%,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小康。这个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民族乡,日子过得如当地的格桑花一样美丽。

然而,曾经的卡蒲毛南族乡也曾为了生计而发愁,就拿当时的卡蒲毛南族乡新关村来说,当时该村属于省级一类贫困村,农产品卖不出去一直是当地群众心里的一道坎。

正在大家都焦虑的时候,当地得到了来自学校的帮助,实践了农户生产学校销售的模式,并成功让毛南族乡率先脱贫。

2019年,平塘县通过总结提升,深化拓展“校农结合”向“乡厂校店”升级转变。建成黔南师院平塘“校农结合”农产品销售旗舰店,建成“乡厂”18家,有9家入驻电商平台,开办“校店”15家,实现“线上订单、线下配送” 的全方位多渠道升级,促进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发展。

目前,农产品销售达8403.82万元,累计带动1066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生产,实现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

“六个一”工作法,情暖民心激活力。

在平塘县者密镇的六硐村,一场场以“凝心聚力促发展,共话未来谱新篇”为主题的群众会分别在该村各村民组之间召开,村支两委、驻村网格长、网格员一同深入个村民组,组织群众召开现场会,通过集中讨论、总结的方式,进一步查找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切实为后期减贫摘帽后巩固提升脱贫效果打好基础。

六硐村满桶组老党员刘正章坦言:“以召开群众会的形式更能拉近群众与村支两委和网格干部之间的距离,既可以在会上宣传惠民政策,有能让群众加深对网格干部的印象,共商共话,共绘家乡发展。”

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办民之所需、干民之所盼的工作理念,平塘积极践行“六个一”工作法,真正做到在讲习所上一堂课、为群众办一件事、到村民组开一次会、在村党支部进行一次座谈、同外出务工人员通一次话、交一批听党话跟党走的知心朋友。以白天当村长,晚上当局长的干劲,统筹开展部门日常工作和脱贫攻坚工作,通过“六个一”工作法,在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的同时查找脱贫工作还存在的问题,近距离倾听群众的心声,成为群众心中的贴心人。

据统计,2014年以来,平塘县共投入扶贫资金65.82亿元,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补短板、强弱项,全力改善民生福祉。

春日阳光灿烂,春花正艳。美好的春日里,平塘县将在出列的基础上,继续向全面小康迈进,像这片土地一样,生发出向上的力量。

春山蔓发,胜利在望。

点击查看人民网贵州频道新冠肺炎疫情报道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