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不会改变

2020年02月25日09:51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23日召开的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综合起来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只要我们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强化“六稳”举措,加大政策调节力度,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就能够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连日来,在疫情防控逐渐稳定好转之时,相关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政策措施也陆续出台,效应初显。此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时间短,二是冲击力强。短期的强力冲击,主要表现在相关服务行业以及制造业供应链方面。疫情发生后,随着武汉封城、全国各地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原本预计有望超4.5亿人次出游消费的“春节黄金周”自动取消,酒店、交通、娱乐等消费受到明显冲击,大量中小企业因此而承受重压。目前,我国旅游业对GDP的贡献已经达到11%左右,直接和间接从业人数超过1个亿,疫情冲击造成的短期困难对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考验。

其次,一旦中小企业发展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必将会对全行业全领域产业链、供应链造成冲击。如果真的出现产业链、供应链中断,形成转移替代,本来因生产成本特别是人力成本高诱发的产业外流会持续加速,将会对基础性制造业产生影响。这都是需要正视的问题,在采取科学严格防控措施的同时,特别是随着疫情防控逐步稳定,要把制造业的恢复和振兴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实际上,为应对疫情冲击,全力做好经济工作,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专门部署,出台了一系列重磅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各地各有关部门也陆续推出一系列面对当前形势精准施策的政策措施。目前,这些政策措施的效果正在不断显现,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不会改变。

疫情冲击是短暂的。正如当年非典疫情刚过,经济就全面快速反弹,中国当年经济基本面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显示出中国经济有很强的韧性。主要体现在发展的地域性差异所体现出的消费的结构性差异、投资的供给侧改革,以及出口的稳定复苏。中国幅员辽阔,省情地情差异很大,资源禀赋也有很大不同,特有的干部激励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每一个省份都是较为独立且相互竞争的经济体。经济学中的雁阵理论特别强调各经济体要依托自有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变迁。而我国的东中西部经济结构事实上已经按照雁阵发展模式在演进,各省地市作为相对独立经济体完全有可确定的追赶目标。仅仅实现这一过程,就可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满足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需求。

中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位,本身就具有体量庞大的国内市场,依靠扩大内需也可以保持经济平稳增长。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尽管时有波动,但消费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份额,消费结构自东部发达地区至中西部地区的梯次变迁,为我国产业转型提供了较长的时间窗口。近年推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实质是为适应消费的结构性迁移而作出的投资的适应性变化,投资的结构更加优化、支出更加合理。此次疫情更加凸显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亟须通过支出的结构性变化,比如加大对民生诸领域(教育、医疗卫生、环境)的投资,弥补投资短板,提升未来经济发展人力资本的比重。

2018年我国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负(-9.8%),虽有中美贸易摩擦的不利影响,2019年的净出口效应反而发生反转,其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1%。这恰恰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了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初见成效,对外贸易更大范围更大程度地满足了世界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当然,虽然我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不变,但短期内的风险冲击还需要重点防范,比如第三产业失业率的提升所带来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问题,社会流动性扩张叠加居民日用消费品短期供应吃紧带来的潜在通货膨胀风险,以及失业与通胀互动有可能导致的滞胀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未雨绸缪。(杨英杰)

点击查看人民网贵州频道新冠肺炎疫情报道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