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了荒山富了百姓

——贵州省交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靓丽答卷

2020年01月07日08:52  来源:贵州日报
 

2019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8.5%,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8%

从2000年启动至今,我省退耕还林已完成3070万亩,年生态效益价值约840亿元

2008年以来,我省累计使用中央专项资金治理石漠化面积达114.73万公顷

截至目前,我省拥有4处世界自然遗产地,居全国第1位。

青山、溪流、吊脚楼、梯田……冬日暖阳下,锦屏县瑶白侗寨,一派和谐的生态美景。

瑶白侗寨生态文化丰富,古树参天,拥有红豆杉、银杏等千余棵珍贵树种,2014年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近年来,锦屏县将瑶白打造成全县重点乡村旅游村寨,水泥路修通了,村寨扮靓了,游客渐渐多了起来,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2017年底实现了贫困村退出。“生活变好了,我才能读到大学,追求我的人生理想。”村里的侗族女大学生耿明梅笑容满面。

瑶白是贵州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动实践的一个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88个县市区有69个在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内,有16个县市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贵州还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让贵州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意义非凡。

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格外关注、寄予厚望,叮嘱贵州“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求贵州“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嘱托贵州“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贵州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久久为功,守牢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省森林覆盖率从1975年的22.8%提高到2019年的58.5%;退耕还林从2000年启动至今已完成3070万亩,年生态效益价值约840亿元;2008年以来累计使用中央专项资金治理石漠化面积达114.73万公顷;拥有的世界自然遗产地达4处,居全国第1位;自然保护区106个,占国土面积的5.03%;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0%。

“绿了荒山,富了口袋。”天柱县蓝田镇杞寨村从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2011年,村民杨腾泽等人利用荒山栽植油茶560多亩。2019年,收获茶油果20多万斤。目前,天柱油茶总面积达30万亩,可产茶籽8900多吨,带动15.6万人增收。

全力推进生态扶贫,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贵州既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是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两大攻坚战的共同战场。贵州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脱贫攻坚中不断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大扶贫与大生态战略行动双赢。

沿河自治县思渠镇一口刀村,生存环境恶劣,“满目皆是山,遍地都是石”。村民袁新芝以前常跑到山顶上唱歌解闷,边唱边哭。在易地扶贫搬迁中,一口刀全村222户872人搬迁了出来,集中安置在铜仁市碧江区。如今,住上了新房、过上新生活的袁新芝,唱起了欢快的歌谣,幸福满满。“现在的日子,过得很带劲。”

4年时间,贵州将188万贫困群众,从生存条件恶劣的石山区、深山区搬出来,实施城镇化集中安置,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绝对贫困问题,大大减轻了迁出地生态环境承载压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推动农村产业生态化调整,发展林下经济,推进生态补偿,让群众过上了实实在在的好日子。全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稳步推进,2019年通过产业带动111.88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截至2019年11月15日,全省林下经济发展面积达1904.43万亩,产值190.17亿元,全省8.15万个发展林下经济的企业、专业合作社、大户等经济实体,带动了188.63万农村人口增收;2019年,我省中央生态护林员规模达到6.5万名,下达中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补助资金6.5亿元。加上前期续聘的2.05万名省级生态护林员指标,我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指标已达8.55万名。

绿水青山的贵州,让贵州大地实现了生态美。

绿水青山的贵州,让贵州人民实现了百姓富。

Δ 图片故事

好生态等你来

乌当区新堡乡香纸沟风景区龙泉河畔,坐落着一座座美丽的布依村寨。

2000年以来,依托覆盖率达70%以上的天然林和丰富的水资源,新堡乡将7个村的旅游资源整合打造,形成了集山、水、林、瀑布、峡谷、岩溶景观、文化古迹、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景点,成为了贵阳市一条品牌旅游线路。

王岗村村民花葵从2008年开农家乐,到现在发展成为吃、住一体乡村旅馆,年收入接近50万元。“自从乡里发展起旅游,游客一年比一年多,村里的停车场都建了3个了。每到旺季,我还得请四五人帮店,才能忙得过来。”花葵脸上洋溢着喜悦。

如今,除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新堡乡还打造了枫叶谷温泉度假区、草莓种植基地等一批休闲体验项目。“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有温泉和刨汤”已成为当地名片。(王远柏 刘苏颉)

(责编:顾兰云(实习)、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