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条稀土纳米断热材料生产线筹建 科技日报包头1月10日电 (记者张景阳 通讯员李宝乐)记者10日从包头稀土高新区获悉,包头稀土研究院与成都某科技有限公司达成技术转让协议,筹备建立国内首条月产800公斤稀土纳米断热浆料中试生产示范线,预计首期投资2000万元。 “稀土纳米断热材料是继中空玻璃、Low-E玻璃为代表的节能玻璃之后,未来几年行业中最耀眼的亮点,具有极其广大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将带来巨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三维数值模拟揭示第谷超新星前身星吸积过程 科技日报昆明1月10日电 (记者赵汉斌 通讯员陈艳)第谷超新星是少数肉眼可见的超新星之一。记者10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了解到,该台焦承亮副研究员和厦门大学薛力副教授团队合作,通过三维数值模拟揭示了第谷超新星前身星的吸积过程。…
“大数据杀熟”频发 中消协建议加强网络消费领域算法规制 近日,一篇《我被美团会员割了韭菜》的文章引发热议,作者详述了自己花15元开通美团会员服务后,外卖配送费用从2元上涨至6元,又下降至4元的过程,让人们直呼“被割了韭菜”“被大数据杀熟”。 随着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购物、交通住宿、订餐外卖、网络游戏等生活消费领域都出现了大型平台企业。…
新方法让金刚石变身芯片时更“听话” 科技日报讯 (记者李丽云)如何让金刚石“听话”,像硅一样实现芯片的基本功能?哈尔滨工业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单位合作,在金刚石单晶领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首次通过纳米力学新方法,通过超大均匀的弹性应变调控,从根本上改变金刚石的能带结构,为实现下一代金刚石基微电子芯片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近日,该研究成果以“微纳金刚石单晶的超大均匀拉伸弹性”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
促进植物根系发育的“密码”找到了 植物的根越多、越长,吸收水分和养分就越多,但究竟是谁在左右植物的根系生长?近日,山东农业大学李厦教授团队在生物学领域国际顶级刊物《植物细胞》发表封面文章,揭示植物根尖分生区发育过程中PLT1的转录调控机制,为深入解析植物核转运蛋白参与的信号途径提供了新线索。 根系长短影响着植物与周围环境的接触面积。…
中科院南海所3个观测站纳入国家野外站序列 科技日报讯 (记者叶青 通讯员徐晓璐 黎大宁)近日,科技部公布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国家野外站)择优建设名单,依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设的西沙海洋环境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西沙站)入选。至此,南海海洋所共有3个野外台站纳入国家野外站序列,包括广东大亚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海南三亚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科技支撑条件进一步夯实。…
“贪吃蛇”钻井技术突破“限速” 科技日报北京1月7日电 (记者瞿剑)中国海油7日宣布,我国自主研发的旋转导向和随钻测井系统中的高速率脉冲遥传技术,在渤海油田南堡区块实现重要突破,传输速率同比提升24倍,同比提高钻井时效20%。至此,我国在这一被称为“贪吃蛇”的钻井技术领域成功突破“限速”,正式跻身世界前列,为该技术大规模产业化应用铺平了道路。…
我国成功构建世界首个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 科技日报合肥1月7日电 (记者吴长锋)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团队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合作,构建了世界上首个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并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测试、标准化研究以及政务金融电力等不同领域的应用示范。北京时间1月7日凌晨,国际期刊《自然》以“跨越4600公里的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为题发表了成果论文。…
科技+文化:创新驱动中国影视产业涌起“新磁极” 《流浪地球》从这里出发,为中国电影埋下科幻的种子;《封神三部曲》在这里天马行空,将家喻户晓的古典神话演绎成视觉史诗。 即将在2021年春节上映,由《绣春刀》系列导演路阳执导、宁浩监制的奇幻动作冒险电影《刺杀小说家》,也是在这里出炉。…
平原人群上高原有望不再“恐高” 高原低氧致高原人群药代动力学特征不同,如何匹配高原低氧特征用药是国际药学界一直以来的一项重大攻关难题。近日,由青海大学教授李向阳等专家学者历经二十年、依赖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完成的《高原低氧环境中药代动力学和药物代谢酶研究及核受体调控机制》课题,首次破解并明确了相关问题,瑞士《药理学前沿》、美国《高原医学杂志》、美国《临床治疗学杂志》等十多个国际专业学术刊物陆续发布了相关研究成果。…
塔里木油田如何啃下“世界上最难啃的骨头” 2020年12月21日零时,位于新疆南部的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年生产石油液体达600.01万吨,天然气达301.59亿立方米,油气当量达3003.12万吨,成为我国3000万吨大油气田和300亿立方米大气区。 实现这一目标用了31年的时间。…
现生哺乳动物最近共同祖先基因组图谱构建成功 本报北京1月7日凌晨电(记者张蕾)中外科学家携手合作,以鸭嘴兽、针鼹等哺乳动物的高质量基因组数据为基础,通过比较人、有袋类动物、鸟和爬行动物等多种动物基因组数据,首次成功构建出所有现生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最近共同祖先基因组图谱。相关成果发表在北京时间1月7日凌晨最新上线的《自然》学术期刊。…
科技与文化融合,上海自然博物馆变流量为“留量” 起源之谜、生命长河、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生态万象……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数十个展区陈列了来自七大洲的11000余件标本模型。新馆开馆5年来,累计开展教育活动9万场,受众152万人次,平均每年的客流量达200多万,是中国最受欢迎的自然博物馆之一。…
2021年中国航天有哪些大戏? 科技日报北京1月6日电 (记者付毅飞)新年伊始,我国多项重大航天工程公布了一系列新进展。记者6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由该集团研制的我国空间站工程空间站各舱段、飞船及其发射使用的运载火箭正按计划开展各项总装与测试工作。…
水稻氮肥高效利用的操控者“现身” 水稻能否高效利用氮肥的幕后操控者找到了! 来自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定出水稻的一个氮高效基因OsTCP19。他们发现,土壤越贫瘠的地方,水稻中氮高效基因OsTCP19越常见,但随着土壤氮含量增加,拥有氮高效基因的水稻品种逐步减少,而我国现代水稻品种中这一氮高效变异几乎全部丢失。…
无条件安全通信方式到来“量子密话”开始试商用 新年伊始,量子信息技术在安徽省迈出民用关键一步,中国电信开始在安徽省内招募“量子密话”友好体验客户。 此前,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志勇在2020年底召开的中国电信天翼智能生态博览会上明确,未来5年将为1000万+移动终端用户提供量子安全通话服务。…
我科学家制出可规模化生产的高性能双极膜 科技日报讯 (记者吴长锋 通讯员桂运安)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徐铜文教授和吴亮教授团队在低成本高性能双极膜开发及产业化方面取得突破进展,他们采用原位生长思路,研制出一种具有优异稳定性和水解离产酸碱能力的高性能双极膜。该成果于1月4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首例MSTN基因编辑湖羊诞生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晔)如何培育瘦肉多、脂肪少的新品种羊一直是农业专家和养殖户的期望解决的问题。1月5日,记者从江苏省农科院获悉,该院畜牧研究所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获得世界首例肌肉生长抑素(MSTN)基因编辑湖羊。…
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十四大趋势(2021)发布 科技日报北京1月5日电 (记者华凌)1月5日,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发布“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十四大趋势(2021)”。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余少华介绍,这十四大趋势涉及信息化、计算机系统与软件、网络与通信、计算机应用、网络安全、集成电路、数据、感知、电磁场与电磁环境效应、控制、认知、测试计量与仪器、区块链、光学工程领域。…
智能化建设让风电场更“风光”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风电场的日常运维都是一件大工程。风电场多建设在人迹罕至的荒郊野岭,相隔数百米的风电机组,叶轮机舱高达几十米,一旦出现问题就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部分大部件的更换作业甚至需要花费上百万元。…
扶贫又扶智,他们是脱贫攻坚的生力军 近29万 28.98万名科技特派员奔赴到脱贫攻坚的第一线,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在一起。 广大科技特派员已成为“三农”政策的宣传队、成为农业科技的传播者、成为科技创新的领头羊、成为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我国示范快堆工程 2号机组开工建设 科技日报讯 (记者陈瑜)中核集团示范快堆工程2号机组于2020年12月27日正式开工建设。在“十三五”收官之际,中核集团如期实现2号机组FCD目标,开创了示范快堆工程双机组同步建设新局面,为我国核能战略“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注入了“快堆力量”。…
充电仅用30秒 广州有轨电车有了超级电容 科技日报讯 (记者矫阳)2020年12月28日,目前国内技术最成熟、性能最可靠的超级电容有轨电车——广州黄埔区有轨电车1号线开通运营。 1号线全长14.4公里,是广州市黄埔区的首条有轨电车线路,也是广州开发区智慧交通路网建设示范线。…
国内首个“黑黄金”48K大丝束碳纤维项目开建 科技日报北京1月5日电 (记者瞿剑)中国石化1月5日宣布,其旗下上海石化“1.2万吨/年48K大丝束碳纤维”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这是国内首家突破被称为“黑黄金”的48K大丝束碳纤维产业化技术的企业,标志着我国大丝束碳纤维从研发试产成功走上规模化生产之路。…
大科学工程“拉索”首个探测器阵列建成 科技日报北京1月5日电 (记者陆成宽)新年伊始,大科学工程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LHAASO)传来喜讯。5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悉,“拉索”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WCDA)三号水池注水达到正常工作水位,这标志着WCDA探测器全部建成,全阵列投入科学运行。…
2020“科技大年” 砥砺前行矢志创新 “2020年1—3季度,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降幅收窄36个百分点,全年高新技术企业报备数增长57%,创历史最好成绩。”当湖北省科技厅厅长王炜公布这组数据时,所有人都为之振奋。…
这样的人工智能更有爱(倾听) 核心阅读 近年来,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医疗助手”帮助医生进行远程会诊,“智能耳朵”为听障人士带来沟通便利,“电子管家”实时关怀独居老人……在医疗、教育、康养等领域,人工智能提供的细致服务,让科技更有“温度”。 它是临床医生的“助手”,分析研判数据,提供初步诊断;它是听障人士的“耳朵”,把声音变成文字,方便沟通交流;它是独居老人的“管家”,守护老人安全…… 它是谁?它就是AI(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