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貴州民族大學王橙澄教師團隊:潛心耕耘新聞育人“試驗田”

2025年10月15日08:41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在貴州民族大學傳媒學院,有一組別樣的“課堂”坐標——它或許在鄉間肉牛養殖場的田埂上,或許在莽莽群山深處的鄉村教學點裡,又或許在傳承千年技藝的非遺工坊中……而帶領學生在這片“流動課堂”中扎根實踐、探尋真知的,正是榮獲第五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產教融合賽道二等獎的教學團隊:新聞學專業教師王橙澄、歐繼花與劉祥平。​

從曾經奔走一線的新聞記者,到如今深耕講台的大學教師,王橙澄與團隊成員始終懷揣對新聞事業的敬畏之心。他們攜手業界導師,將“讓世界變得更好”的理想種子播撒進教育土壤,以“實踐出真知”為育人准則默默澆灌——讓新聞教育走出象牙塔,結出有溫度、接地氣、貼民心的育人果實。

王橙澄與團隊成員歐繼花在第五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賽場外合影.jpg

王橙澄與團隊成員歐繼花在第五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賽場外合影。

從一線記者到育人園丁:甘做幕后“點燈人”

王橙澄曾有一個“白衣夢”。她始終記得兒時那個雷雨交加的深夜,一個炸雷讓醫院電力系統癱瘓了,一名新生兒卻面臨死亡的威脅,正值夜班的母親和同事們只能打著手電筒奮力搶救,最終將新生兒從死神手中搶了回來。應新生兒家人的懇求,母親為孩子取了名——“就叫‘王雷’吧。”

這個並不特別的名字,和那團暖黃色的手電筒光暈,卻構成了她童年最深刻的畫面。這份對生命的守護與責任,在她心底埋下了“做有意義之事”的種子。

雖然后來未能如願穿上醫生的白大褂,但母親用行動傳遞的“價值追求”卻始終引領著她。讀本科期間,那些堅守一線、為民發聲的記者形象闖入她的視野:他們深入現場挖掘真相,用筆尖記錄社會溫度,這份“用專業力量影響世界”的職業特質,讓她心生向往。於是她選擇跨專業,成功考入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攻讀碩士,正式踏上追尋新夢想的道路。

畢業后,王橙澄進入新華社貴州分社工作。在這段時光裡,3000多篇新聞稿件見証了她的成長與蛻變﹔每年超過170天奔走在採訪路上的腳步,更讓她抵達了祖國的山山水水——從人民大會堂到田間地頭,從市井街巷到鄉村小學,她用腳步丈量土地,用觀察感知社會,在與不同人群的交流中,觸摸著時代脈搏與社會百態,也為后來的新聞教育積累了最鮮活的“一線素材”。​

王橙澄任新華社記者期間在全國兩會上.jpg

王橙澄任新華社記者期間在全國兩會上。

2011年,她和同事記錄下中西部農村孩子求學的艱辛——孩子們每周徒步十幾裡山路,自帶鍋碗瓢盆、柴米油鹽,連一年級的學生也要在學校自己生火做飯,午餐往往隻有白米飯、油辣椒和炒青菜……

她所撰寫的關於農村學生營養狀況的報道,有力推動了“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實施。數千萬孩子從此在學校吃上了熱騰騰的免費營養午餐。

“不是因為獲得批示才驕傲,而是我的報道讓這個世界變好了一點點。”王橙澄說。

王橙澄任新華社記者期間在農村小學採訪.jpg

王橙澄任新華社記者期間在農村小學採訪。

2014年,她從新聞一線轉身,追隨父親的腳步,成為三尺講台上的一名教師。憑借豐富的記者經歷,她將一個個真實案例帶進課堂,給學生們講全國兩會的採寫經歷,講如何推出享譽全國的典型人物、如何在重大報道中驚險暗訪……“記者”這個職業,在學生心中不再是遙遠的符號。

王橙澄在課堂上指導學生進行專業學習.jpg

王橙澄在課堂上指導學生進行專業學習。

團隊攜手 微光成炬:做學生成長的“引路人”

然而,在她主講的《深度報道》課程中,盡管努力為學生爭取發稿機會,她卻發現,大多數人仍是旁觀者,有的同學連一篇基礎消息都寫不順。“該如何破局?”她不斷追問自己。

轉機出現在2021年夏天。同院講授《融合新聞創作》的歐繼花老師找到她:“我們把兩門課合起來,帶學生走出去,探一探新路?”

這一提議如一把鑰匙,打開了教學僵局。兩位老師迅速行動,將30名學生混編成組,帶出校園,開展“沉浸式實訓”。首站選在學校幫扶點——黔東南州鎮遠縣,聚焦“教育振興”。

理想與現實很快碰撞:學生下午拿到選題,倉促准備到凌晨,第二天一早就直接下鄉。“有個組去採訪鄉村教師,連對方教了多少年書都沒問清楚,稿子改到最后也不太理想。”王橙澄明白,這條路並不好走。

王橙澄、歐繼花帶領學生赴鎮遠開展課程實訓.jpg

王橙澄、歐繼花帶領學生赴鎮遠開展課程實訓。

但希望總在裂縫中發光。她帶一組學生,從鎮遠縣城乘鄉村中巴,在彎繞山路上顛簸一個半小時,抵達僅有20名學生的坪玉教學點,採訪了獨守偏遠教學點21年的鄉村教師潘仲勇。

她讓學生們主導採訪,但也在潘老師4次起身准備“逃離”採訪時及時救場,向學生示范、追問了一些關鍵問題,捕捉到諸多動人細節。返回學校后,她又帶學生數次對稿件進行打磨。最終,師生採寫的《獨守貴州偏遠教學點21年,鄉村教師潘仲勇:我願守到這沒有學生為止》一稿,被《人民日報》客戶端推至“全國熱點”。

“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用二十多年的堅持,扛起孩子們的未來!謝謝你,潘老師!”“鄉村教師應該是帶著使命感而來的天使”“人民教師為了國家的未來。”……網友們深受感動,紛紛點贊熱議。

王橙澄帶領學生採訪安順市石頭寨村民.jpg

王橙澄帶領學生採訪安順市石頭寨村民。

學生們也很激動:“沒想到自己的稿子能讓一名藏在深山裡的鄉村老師被這麼多人看見。”“滿滿的成就感”“新聞行業不再是過去縹緲的模樣”“它成了我的心之所向”

這也讓王橙澄更加篤定:新聞的課堂,就應該在現場。

第二年,團隊調整策略:提前一周與鎮遠縣融媒體中心共同策劃,確定“產業振興”方向,聚焦肉牛養殖、天麻種植等選題。學生提前撰寫提綱、不斷完善,採訪完成后,又在“雙師”指導下反復修改,平均每組稿件修改8稿以上。

這次變化立竿見影:不僅在省級平台“眾望新聞”開設專欄,多篇報道更被多家媒體全文發布,實現圖文、視頻、條漫、H5全平台推送。

5年來,師生以鄉村振興為主題,抵達了貴州18個區縣、45個鄉鎮、80多個行政村,課程作品總瀏覽量超5000萬人次,展現了貴州強大的精神動能,也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擦亮了“名片”。

王橙澄帶領學生在鎮遠縣採訪辣椒種植戶.jpg

王橙澄帶領學生在鎮遠縣採訪辣椒種植戶。

願見蔥蘢成林:讓世界更好,從課堂開始

“教創大賽的獎項,從來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採訪中,王橙澄始終將榮譽歸於集體,一再強調團隊協作與學院支持的重要性——從歐繼花、劉祥平兩位伙伴的緊密配合,到傳媒學院黨政領導班子的全力托舉,每一份力量都不可或缺。​

回憶起項目起步時的溫暖助力,她至今記憶猶新:“第一次去鎮遠開展實踐,是學院黨委書記呂映紅主動幫我們對接縣政府,打通了基層合作的關鍵環節﹔退休老院長蘭東興也全力支持,為我們搭建了媒體協同的橋梁。”而從政策解讀、平台搭建到資金保障,鐘華院長及其他班子成員,始終給予團隊“全方位、無保留”的支撐,成為大家敢闖敢試的堅強后盾。​

團隊內部的協作更是默契十足:歐繼花不僅是產教融合理念的最初倡議者,更始終沖在實踐一線,每次帶領學生深入基層都有她的身影,還為大賽備戰帶來了不少創新視角﹔作為學科帶頭人的劉祥平,則從專業深度出發,提出將學生實踐作品編撰成案例集的想法,還逐篇評點稿件——如今,這本凝結著師生智慧的案例集,已成為課堂上鮮活生動的“實戰教材”,讓更多學生受益。​

王橙澄與團隊成員劉祥平、歐繼花在貴州民族大學慶祝第41個教師節暨表彰大會上.jpg

王橙澄與團隊成員劉祥平、歐繼花在貴州民族大學慶祝第41個教師節暨表彰大會上。

“更要感謝主流媒體的編輯記者們,他們在百忙之中仍心系新聞教育,是真正‘腳踏實地、仰望星空’的人。”王橙澄說。通過這次與全國頂尖團隊同台競技,他們也更清醒地看到自身課程建設的不足與未來方向,但核心始終如一:一切圍繞學生成長。

最讓團隊自豪的,是學生的蛻變。“有畢業生說同事夸她基本功扎實,拿到記者証后興奮地發來照片﹔2018級新聞實驗班的王倩在貴州廣播電視台工作,作品獲得了北京國際電影節一等獎。看到他們嶄露頭角,成為新聞事業的接力者,一切都值了。”王橙澄說。

在她眼中,記者與教師何其相似——不僅因為他們都有專屬的職業節日,更因為“記者記錄時代、書寫他人,教師點亮人生、成就他人。他們都是甘願站在幕后的人。”

更讓她與團隊欣慰的是,理想的種子正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來自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的2019級水族學生楊秀月在鎮遠實踐后寫道:“返程前夜,我哭了……無論是青年創業者的堅韌,還是駐村干部的無私,都深深震撼著我。我終於明白,畢業后建設家鄉、奉獻青春,是一件特別酷的事。我們努力學習,不是為了離開家鄉,而是為了更好建設家鄉。”

王橙澄帶領學生在鎮遠縣羊場鎮天麻種植園內冒雨採訪貴州省勞模、省農村致富帶頭人、“天麻王子”許乃紅.jpg

王橙澄帶領學生在鎮遠縣羊場鎮天麻種植園內冒雨採訪貴州省勞模、省農村致富帶頭人、“天麻王子”許乃紅。

“我們雖是‘雙非’院校,培養的學生或許很少能走進中央級媒體的大門,但他們大多回到了市州、縣城、鄉鎮,回到了熟悉的民族地區——有人成了扎根一線的融媒體記者,有人變身鮮活有趣的新媒體編輯,還有人成了服務群眾的選調生、基層干部,或是站上講台當起了鄉村教師……他們就像這片土地上細密的毛細血管,用專業所長為家鄉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王橙澄的話語裡,滿是對學生的驕傲。​

如今,當年吃著營養午餐長大的農村孩子,正一批批坐在她的課堂裡﹔而她與團隊共同開辟的新聞教育“試驗田”中,那顆“讓世界變得更好”的種子,也在靜默中積蓄力量——等待著破土而出,終有一天蔚然成林,為這片土地撐起一片希望之蔭。(文/蘇園園、羅忠娜、田秋妹、龍勝知、羅文婉 圖/受訪者)

(責編:李麗萍、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