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尺講台到百米峽谷:馬宗源博士團隊一線攻堅 為世界第一高橋注入“高校智慧”
貴州省黔西南貞豐縣者相鎮的群山間,夏末的風裹著化不開的潮濕,混著泥土與草木的氣息掠過山谷,將山間的靜謐輕輕攪動。一輛汽車循著蜿蜒的山路,緩緩駛入貴州省六安高速公路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六安公司”)駐地,車門打開,一股悶熱氣息扑面而來。
這是2022年8月29日,貴州交通職業大學路橋工程學院教師馬宗源來到六安公司挂職的第一感受。從這天起,他的職業生涯從大學講台與實驗室,正式轉向百米深的花江峽谷,一場“把課本知識變成高橋實體”的實踐,也由此拉開序幕。

航拍 “橫豎”都是世界第一的花江峽谷大橋。
這場“從講台到峽谷、從理論到實踐”的跨越,不僅是馬宗源“把交通知識種進大山深處”的初心踐行,更悄然開啟了一支博士團隊扎根工程一線、攻堅世界山區峽谷第一高橋的征程,成為貴州交通職業大學“扎根一線育人才、產學融合促發展”理念最生動的實踐注腳。

花江峽谷大橋建成通車。
初心啟程:從講台到峽谷的扎根之旅
此前十余年,馬宗源的職業生涯都在大學講台與實驗室度過。當學校推薦他赴六安公司挂職質量安全部副部長時,他既期待又忐忑。
現實比預想中更“接地氣”:宿舍沒有獨立衛浴、清晨被布依族老鄉家的公雞叫醒,潮濕的空氣裡總飄著工地的塵土味,艱苦條件超出預期。但是,每當望著窗外連綿群山,馬宗源的初心便愈發堅定:“交通人就是要把路修進大山深處。我來挂職,不只是鍛煉,更是要學會把課堂上的公式、圖紙,變成真正能通行的橋梁與公路。”
快速適應環境后,馬宗源立刻投入緊張的工作。協助管理部門事務、分管信息化建設、推進品質工程、牽頭技術微創新……他每天跟著工程隊跑遍各個施工標段:從路基開挖到橋梁澆筑,從安全巡查到技術指導,曾經在課堂上講授的知識點,如今變作腳下的泥濘、手中的圖紙和臉上的汗水,夢想在實踐中一點點變得更加清晰。

正在建設中的花江峽谷大橋。
智慧攻堅:破解世界高橋的技術難題
真正讓馬宗源讀懂“交通力量”的,是六安高速的控制性工程——花江峽谷大橋。這座被譽為“世界山區峽谷第一高橋”的超級工程,藏著無數亟待突破的技術難關。
“望著對岸還在澆筑基礎的關嶺岸塔基,我才真正理解什麼是‘天塹變通途’。”初到工地時,馬宗源站在貞豐岸主塔施工平台上,峽谷間的風呼嘯而過,腳下是深達數百米的懸崖,那一刻,“天塹變通途”不再是課本裡的一句描述,而是工人們一磚一瓦、一鋼筋一混凝土筑就的信念。

馬宗源與其他博士在花江峽谷大橋施工現場開展主纜架設北斗衛星定位科研工作。
在六安公司挂職的三年裡,兩大難題讓他印象最深,也最能體現“高校智慧”的價值。
第一個難題是關嶺縣境內的煤矸石污染。隨著挖掘機的轟鳴,山體內的煤矸石地層逐漸外露,一旦遇到降雨沖刷、風化,不僅會侵蝕土壤,還會污染地下水與空氣。接到任務后,馬宗源立刻一頭扎進工地,與現場施工技術人員深入交流並反復探索后,最終提出“微生物噴淋改性+水泥混合土覆蓋封閉+人工建植綠化”的三步技術治理方案。方案落地后,不僅解決了污染問題,還為項目節省了200余萬元的邊坡綠化成本。如今再看那片曾經灰黑裸露的坡面,早已被層層綠意覆蓋。
如果說煤矸石污染問題考驗的是“環境保護與成本控制”的平衡,那麼花江峽谷大橋主纜架設,則是對“高精度施工技術”的挑戰。
花江峽谷大橋主塔施工完工后,主纜架設施工被提上了日程。作為大橋的“脊梁”,主纜索股的架設精度直接關系到大橋的安全與使用壽命。但花江峽谷內多變的風向給施工出了難題。
項目總工程師劉豪告訴馬宗源,大橋主纜架設和臨時施工貓道搭建受峽谷風影響尤為嚴重,可能會影響施工安全及進度。花江峽谷大橋所處的位置地質構造復雜,監測到的最大風速為12級,這樣的風速相當於一輛特快列車正常行駛的速度。因此,這個超級工程的高度每增加1米,都會給施工帶來全新挑戰。技術攻堅,成為整個橋梁建設最重要的部分。
經過與同濟大學專家和公司領導多次研討論証,最終確立了“北斗衛星定位+激光雷達測風”的聯合技術方案。馬宗源主動牽頭,組織學校相關教師及技術人員開展北斗衛星多基站組網及定位數據接收處理的科研工作。那段時間,他常與團隊守在施工現場,一遍遍調試設備、驗証風力預測模型,一干就是十幾個小時。

北斗衛星定位+激光雷達測風聯合技術方案落地。
最終,系統實現了索股毫米級定位和風載下的自動調索,不僅保障了主纜架設安全高效完成,更開創了復雜山區橋梁智能建造的新路徑。
產教融合:校企共筑人才與工程橋梁
馬宗源的挂職,不僅為工程帶來了技術突破,更成了校企合作的“紐帶”。為深化貴州交通職業大學“一橋一課一團隊”的喀斯特山區橋梁人才培養“貴州模式”,也為培育雙師雙能型教師,該校依托花江峽谷大橋工程,通過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師生實踐實訓基地”。

來自貴州交通職業大學的專家團隊在花江峽谷大橋考察調研。
鑒於馬宗源前期挂職的突出表現,學校又決定在工地設立“博士工作室”——這不是簡單的挂牌,而是整合高校優質科研資源、組建專業博士團隊的“實戰平台”。工作室成立后,趙磊、李金翔、石連富等年輕博士迅速進駐,帶著各自領域的研究成果扎進工地。
他們跟著施工隊的作息節奏:白天跑現場採集風速數據,晚上在臨時辦公室優化索股定位算法﹔遇到技術瓶頸時,既跟施工人員討教現場經驗,也遠程聯動學校實驗室驗証方案。正是這支團隊的堅守,為北斗衛星高精度定位技術攻克主纜架設難題,提供了關鍵支撐。

交職大博士團與相關橋梁專家召開現場座談會。
“師生實踐實訓基地”與“博士工作室”在六安公司的挂牌成立,真正實現了“工地進課堂、課題出深山”,搭建起高校科研與一線工程深度融合的橋梁。
今年,馬宗源在六安公司的挂職工作圓滿結束。當他再次站上花江峽谷大橋,望著車輛平穩駛過這座橫跨百米峽谷的世界高橋,心中滿是沉甸甸的感慨:“挂職不是‘鍍金’,而是‘充電’。以前我教學生‘如何建橋’,現在我更懂‘為何建橋’——建橋不只是縮短距離,更是連接山裡山外的希望。”

馬宗源在大橋上教學生如何使用測量工具。
他說,作為交通職業院校的教師,要把這份“希望”傳遞給學生:“讓他們不僅學會‘造橋’的技術,更能扛起‘造橋為民’的擔當。”
從講台到峽谷,從課本到工地,馬宗源的三年挂職路,不僅是一位教師的個人成長史,更是貴州交通職業大學“立足交通行業、服務地方發展”辦學理念的生動實踐。

馬宗源在花江峽谷大橋給學生現場授課。
正如花江峽谷大橋連通了貞豐與關嶺,馬宗源用自己的行動,連通了“高校教育”與“工程實踐”,而這條產教融合的道路,還將有更多貴州交職大的教師和學生接續走下去,在貴州的崇山峻嶺間,書寫屬於交通教育者的擔當與夢想。(文/圖 陶陶、涂敏、陽茜、劉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