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陽縣:稻香四溢繪“豐”景 助力鄉村促振興
2025年09月24日14:51 |
金秋時節,開陽縣的三個民族鄉——高寨苗族布依族鄉、禾豐布依族苗族鄉、南江布依族苗族鄉,皆沉浸在一片豐收的喜悅之中。廣袤的田野上,金黃的稻浪、飽滿的豆莢,不僅勾勒出一幅幅壯美的田園畫卷,更奏響了一曲曲鄉村振興的動人樂章。

梯田。
高寨鄉充分利用當地水資源豐富、光照充足、土壤肥沃的自然優勢,大力發展水稻種植。今年,6000余畝水稻預計產量可達2000余噸。當地通過整合土地資源,完善農田機耕道,為水稻種植創造了良好條件。67戶種植大戶在8支農技工作隊的悉心指導下,精心管護稻田。種植大戶吳秀濤家的貓牙米、金絲米等品種顆粒飽滿,豐收在望。
在禾豐鄉底窩壩糧油高產示范區,1100畝水稻開啟全程機械化收割模式。聯合收割機在稻浪中穿梭,秸稈粉碎還田,稻谷直接運往烘干中心,實現“收運烘儲”一體化。種植大戶王大叔採用野香優品種和綠色防控技術,畝產預計超550公斤。基地通過“兩增一減”施肥技術,在減少15%化肥使用量的情況下,依然保証了產量穩定。4台聯合收割機同時作業,高效助力豐收。

高寨鄉農民迎接豐收的喜悅。
南江鄉今年有1.2萬余畝糧田採用玉米黃豆“3+2”帶狀復合種植模式,實現玉豆雙豐收,平均畝產較去年增加10%。為推廣這一模式,鄉內組織農業技術專家深入田間,遴選優良品種,配套精准播種、水肥一體化等技術。6支農技服務隊開展120余場次指導,解決87項實際問題。10台新型播種機投入使用,作業效率大幅提升。
下一步,開陽縣少數民族鄉(鎮)將加快稻谷收儲,發展大米加工產業,通過“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產業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同時探索農耕文化旅游項目,繪就鄉村振興藍圖。(圖\文 楊洋)
(責編:李永馨、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