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如培駐村三事:解民憂 興產業 筑坦途

“小袁這孩子,真是把我們的事放在心坎上。”提及駐村干部袁如培,余慶縣大烏江鎮馬龍村村民總會不約而同地豎起大拇指。自2023年主動請纓駐村開始,來自遵義公路管理東段的袁如培,用腳步丈量民情,用實干破解難題,在兩年駐村時光裡,寫下了一段段為民服務的暖心故事。
一戶不落,把“隱憂”化解在萌芽時
“賀大勝家的事,要是晚發現一步,真不知道這家人該咋撐下去。”馬龍村黨支部書記回憶起剛到賀大勝家的情景仍感慨不已。2023年深秋,袁如培在走訪中偶然聽到村民提及賀大勝摔傷的消息,盡管賀大勝家已搬離本村且非脫貧戶,但他仍堅持上門探訪。
袁如培到賀大勝家走訪。
推開賀大勝家的門,眼前的景象讓袁如培心頭一緊,病床上的賀大勝因患有糖尿病並發症,導致摔傷后無法手術,癱瘓在床,剛畢業的大女兒放棄工作全天照料,年幼的小女兒蜷縮在角落寫作業,家中積蓄早已在治療中耗盡,再拖下去就要出大問題。袁如培當即拍下照片、記錄情況,第一時間向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匯報。 經村委研判上報,鄉鎮部門迅速核實,賀大勝一家被納入監測對象,低保、醫療救助等政策相繼得到落實。“從發現到落實幫扶,前后不到15天。”賀大勝的大女兒說,“是袁大哥讓我們家重新看到了希望。”如今,賀大勝身體漸有好轉,大女兒順利就業,這戶曾陷入困境的家庭已逐步走向正軌。
一茶牽情,讓“葉子”變成富民“票子”
清晨的馬龍村,2350畝苦丁茶園雲霧繚繞。作為村裡的支柱產業,這些茶樹承載著百余戶家庭的增收希望。然而,2023年以來,受市場等多重因素影響,茶葉收購價下跌、收購量受限,茶農們急得團團轉。
“產業穩不住,村民的心就安不了。”袁如培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與駐村工作隊、村干部組成攻堅組,一頭扎進茶園和加工廠。在茶葉廠,他協調解決生產用水管道改造、晾晒場地改擴建等難題,調解企業與村民的用工糾紛﹔在田間地頭,他邀請余慶縣茶葉專班專家及茶葉種植能手到村舉辦5場技術培訓,手把手教村民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術。
馬龍村舉辦苦丁茶生產技術培訓。
“以前一株茶樹最多能收5斤老茶片,現在能收到7斤,而且茶葉廠在改擴建后,收購量也沒限制了。”茶農王大姐算起增收賬笑得合不攏嘴。2023年至今,馬龍村年均收購老茶片80萬斤,為茶農增收80余萬元,苦丁茶這枚“綠葉子”,穩穩撐起了村民的“錢袋子”。
一路坦途,用“初心”點亮和美鄉村
馬龍村的通組路、串戶路的管護力量薄弱,存在邊溝堵塞、路旁雜草叢生、樹枝遮擋標志牌等情況,有一定的安全隱患。基於此,袁如培主動向所在單位遵義公路管理東段匯報,遵義公路管理東段積極發揮行業優勢,通過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志願者服務活動,組織人員到馬龍村清掃路面、清理邊溝、修剪樹枝、清除雜草,保障馬龍村道路的安全暢通。
遵義公路管理東段志願者到馬龍村清理路面。
“以前摸黑走夜路,現在路燈亮堂堂,晚上串門、干活都方便多了!”通木坪組村民李大爺指著家門口的太陽能路燈,話語裡滿是感激。這是袁如培為村裡爭取的4.5萬元幫扶資金帶來的變化,如今蔡家寨、通木坪兩個組的路燈不僅照亮了夜晚的村道,更溫暖了村民的心。
在日常幫扶中,這樣的溫暖時刻俯拾皆是。每年低保核查季,袁如培總會和村干部步行穿梭在山間小路,逐戶核對信息﹔養老金認証時,他耐心幫癱瘓老人調整姿勢、反復比對人臉,哪怕是90歲高齡、面部變化大的老人,也從未漏掉一人。“這些政策看著小,卻是困難群眾的‘救命錢’,一點都馬虎不得。”袁如培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著全村低保戶和高齡老人的信息。
如今,兩年駐村時間過去了,因工作需要,袁如培將繼續留在馬龍村駐村,現在的他早已把自己當成了馬龍村的一分子。“無論村裡有任何需要,我都會盡全力去做好”“每周周末我都會把車子裡的油加滿,保証一周內隨時都能下隊”,這位笑容憨厚的駐村干部,用朴實的話語詮釋著初心,用實際行動助推鄉村振興。(文/陳濱琳 圖片由貴州省公路局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