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金強:篤行實干的公路“多面手”

1989年出生的鄭金強,入職興義公路管理局十余載,用青春寫就公路人的擔當。他多次獲評“先進生產者”,2023年獲全省首屆“最美公路人”稱號,2024年自主研發的測量儀摘得第五屆全國公路微創新大賽銀獎,入選全國職工“五小”創新成果及省交通運輸廳微創新名錄,還擁有兩項國家專利。
初心引航,逐夢公路
兒時的鄭金強,常聽老輩人講述晴隆“二十四道拐”的傳奇故事,“修橋補路,養兒無數”的老話更讓他對公路行業心生敬仰。畢業后,他入職興義公路管理局,首項任務便是回鄉參與國省干線升級改造三年大會戰。 2014年G320盤江橋至晴隆五裡公路改建項目上,鄭金強白天頂著40℃高溫穿梭在工地,夜晚伴著燈火整理資料。皮膚晒脫了皮,腳底磨出了泡,他卻說:“建設‘月亮堡坎’時,老一輩公路人把骨灰都撒在了堡坎旁,和他們相比這點苦算什麼?”
2023年獲貴州省公路局第一屆“最美公路人”榮譽稱號。
2020年G324線南石地災治理項目中,首次擔任技術負責人的他,因害怕自己不能勝任,自學項目管理課程,還通過了一、二級建造師考試。“公路建設不能馬虎,每一道工序都得精准到位,否則會影響工程質量。”再苦再累,鄭金強也不敢有絲毫鬆懈,一邊忙於穿梭在施工現場,一邊又奔走於各部門之間搞協調,還要反復耐心解答沿線村民訴求。
實干攻堅,多面能手
暴雨突至,路基垮塌,G324線上他又第一個沖向現場,在滂沱大雨中既當指揮員又當搶險員。這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讓他如同打了雞血,不知疲憊,從早上工作到晚上,直到險情徹底排除,雨水早已浸透了衣裳。回程的路上,他睡得如此地香。
“干一行,就要鑽一行。”遇到新技術,他就緊盯不放,為減少橋梁養護對群眾出行的影響,單位引進kepller橋梁伸縮縫技術,他常常天不亮就趕到工地,從放線、支模到攤鋪,每個環節都仔細鑽研,生怕遺漏點什麼。
與群眾交流。
單位宣傳崗位空缺,這個工程硬漢又捧起相機、學起剪輯,短短數月作品就登上《人民日報》客戶端。在G552線公路文化建設中,恰逢孩子生病住院,他便一邊陪護一邊修改方案,而這個讓他時時刻刻放心不下的項目,被中國公路學會評為“2025年度美麗公路”。
創新為民,續寫擔當
創新的腳步從未停歇。為了解決測量工具笨重、精度低的問題,他帶著團隊從零開始學習單片機開發、電路基礎,反復鑽研配件選型、外殼設計,一次次試驗電路焊接,歷經無數次試驗,研發的“多功能丁字高差測量儀”一舉奪得全國微創新大賽銀獎,入選全國職工“五小”創新成果及省交通運輸廳微創新名錄。隨后設計的“安路通e”小程序,實現養護全流程可視化管理,讓養護任務超期率下降了8個百分點,平均超期天數減少7天。
編寫微信小程序。
如今,已是安龍公路管理段副段長的他,依然保持著那份初心。針對村民反映的視線盲區、邊溝堵塞等問題,鄭金強帶領職工在平交道口增設凸面鏡、畫標線,清理邊溝,安裝護欄。“現在出門踏實多了!”村民朴實的話語,就是對他最好的褒獎。
從初入行業的新人到獨當一面的副段長,鄭金強把每一件事都做實做細,用行動詮釋了新時代青年“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的擔當,也讓“公路人”的初心在堅守中愈發閃亮。(文/鄒濤 圖片由貴州省公路局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