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平壩40畝百香果喜迎豐收 特色種植帶動就業與增收

立春栽苗,秋來摘果。近日,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裕政康有機農業種植基地迎來首個百香果豐收季。紫紅色的台農百香果挂滿藤架,工人們正忙著採摘、分揀,現場一派繁忙喜悅的景象。
平壩40畝百香果喜迎豐收 特色種植帶動就業與增收。
今年3月,該基地大膽調整種植結構,引進百香果特色產業,首期發展40畝。從翻土、培土、覆膜,到從廣西引進優質果苗,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基地負責人和工人們的用心與汗水。如今,這批百香果已陸續成熟上市,預計總產量可達26萬斤,首批已成功銷售4萬斤,主要銷往雲南、廣西、杭州及貴州省內等地。
“我在這裡干活5年了,以前種辣椒、西紅柿,今年改種百香果。我們年紀大了,出門找不到別的活,做這個倒是順手,一年也能掙3萬多塊錢。”青庄村村民彭禮英一邊熟練地摘果,一邊笑著說道。像她這樣在基地長期務工的村民還有不少,百香果種植不僅豐富了基地的作物種類,也為當地農民提供了穩定的就業崗位。
平壩40畝百香果喜迎豐收 特色種植帶動就業與增收。
基地負責人黃紀敏介紹,百香果種植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從剛開始的翻土、培土、定植,每天用工量達20余人。后續上架、人工授粉、採摘等環節,每日也至少需8名工人,日工資在120元左右。“光是發工資,一年就要發出30萬元左右。”黃紀敏說。這筆支出,背后是數十個農村家庭的增收希望。
盡管是第一年試種,但基地在管理上下足了功夫。黃紀敏提到,不少當地人在品嘗后都驚訝於百香果的品質:“果形飽滿、香氣濃郁、酸甜適中,很多人沒想到我們這兒能種出這麼好的百香果。”銷售方面,基地採取了“線上+線下”雙渠道推進的模式,有效拓展了市場空間。第一批果實4萬斤的順利銷售,也增強了基地繼續擴大種植規模的信心。
平壩40畝百香果喜迎豐收 特色種植帶動就業與增收。
百香果的豐收,不僅意味著土地獲得了高效利用、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更標志著特色種植業正成為推動鄉村振興、帶動農民就業增收的有效路徑。裕政康種植基地的成功嘗試,為平壩地區發展高附加值農業提供了新思路,也為當地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圖/文 王 丹丹、張輝、高蘭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