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 從“碧須辦”看銅仁黨員干部作風建設

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貴州省銅仁市堅持開門搞教育、一線解難題,把老百姓“盼的事”變成黨委政府“干的事”,聚焦民生難點、堵點,持續推動學習教育成果真正落地生根、惠及於民。
走在碧江區萬興鳳凰城路口,新設置的紅綠燈交替閃爍,車輛行人各行其道、秩序井然。而在幾個月前,這個毗鄰住宅區和學校的主干道,還因車流人流量大、車速快,存在不小的交通安全隱患。
“我每天上下班都經過這個路口,發現人車混行,尤其是學生上下學時段令人擔憂。”市民安杰告訴筆者:“我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在‘碧須辦’平台上提交了增設紅綠燈的建議,沒想到政府反應非常迅速,真的把這件事辦成了!”
群眾的“吐槽點”就是黨委政府工作的“發力點”。碧江區通過“碧須辦”人民建議征集平台接到市民建議后,立即組織調研、現場勘測。經核實,該路口主干道是連接鬆桃苗族自治縣與銅仁主城區的重要通道,日常車流密集。且上學期間,每天有200多名學生需經過路口到馬路對面上學。該區迅速協調在該路口增設紅綠燈和測速設備,並在學生上下學高峰時段安排交警護學,切實筑牢群眾出行“安全線”。
“碧須辦”,取“必須辦”的諧音,寓意著群眾訴求必須快辦實辦。該平台由早期“共建碧江·碼上建議”小程序優化而來,整合了民生建議、營商環境、社會治理等多個模塊,拓展了群眾訴求反映渠道,實現“群眾隨手提、政府馬上辦”,讓民意表達的渠道更暢通、服務群眾的距離更貼近。
“我們創新推出‘碧須辦’,就是想讓群眾的關切能‘隨時說、隨手提’,不讓訴求‘石沉大海’。”碧江區委社會工作部部長吳再成道出了平台建設的初衷。為確保每一份訴求都有回音、每一個問題都有解決,該平台構建了“調研研判——分類辦理——跟蹤落實——回訪評價”閉環服務機制,全過程征求群眾意見,確保解決方案合民心、接地氣,有效破解以往信息傳遞不暢、工作效率不高等問題,切實推動從“被動作為”到“主動服務”的轉變。
截至目前,“碧須辦”已累計收到各類意見建議200余條,新就業群體休息站點優化、人行天橋積水、小區停車不便、公交線路優化等一系列民生“小事”不斷落地見效,成為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
“碧須辦”是銅仁廣大黨員干部轉作風、辦實事、解民憂的生動縮影。自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銅仁市堅持“學”與“干”同向、“知”與“行”同步,以解決群眾“急難愁盼”作為重要抓手,提升服務水平、辦好民生實事。全市8200余個基層黨組織、16.4萬名黨員深入一線,通過座談、現場辦公等方式,收集群眾意見7437條,推動解決問題5587個,群眾滿意度、獲得感持續提升。
“我們堅持將作風建設與重點工作深度融合,把辦好民生實事與問題查擺同安排同部署,聚焦解決群眾身邊難事,堅持開門教育,組織全市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立足崗位辦好讓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以群眾滿意檢驗作風建設成效。”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委老干部局局長楊芬表示,下一步,銅仁市將認真總結學習教育經驗,固化成果,持續辦好民生實事,努力把“問題清單”變成“幸福賬單”,確保學習教育善始善終、取得實效。(李紫英、李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