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壩區特殊教育學校:開學第一課把課堂“搬”到田園

9月1日,全國中小學迎來開學季,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特殊教育學校的10余名殘障學生走進城郊音樂戶外餐廳與農耕區,開啟了一堂融合感官體驗與勞動實踐的開學第一課,他們在悠揚旋律與自然氣息中,親手體驗採摘、辨識農作物,用觸覺、視覺與嗅覺,感受農耕文化的溫度。
開學第一課把課堂“搬”到田園。
上午9點,學生們在老師和工作人員的引導下,走進聽香音樂戶外餐廳專屬的“農耕體驗區”。在採摘區,孩子們參與了蔬菜採摘活動。面對挂滿枝頭的紫色茄子、紅彤彤的辣椒和帶刺的黃瓜,孩子們眼中滿是好奇與興奮。工作人員耐心示范採摘技巧,手把手教學生辨別蔬果成熟度。進入玉米地后,農耕指導員耐心地向孩子們講解了玉米的基本知識和採摘技巧。對於許多聽障學生而言,視覺化的學習方式讓他們更快地理解了要領﹔而對於智力障礙的學生,老師們則採用一步一示范、手把手教學的方式,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參與其中。
“能和孩子一起參與這樣特別的開學第一課,我覺得特別好,不僅讓他接觸了自然、體驗了勞動,也讓我們家長看到了特殊孩子的世界裡同樣能充滿豐富的感知。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機會,幫助孩子們打開不一樣的視野。”平壩區特殊教育學校學生家長李先美說。
開學第一課把課堂“搬”到田園。
當天上午,農耕區的工作人員早早做好准備,為學生們搭建了安全、便捷的體驗通道。工作人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學生們介紹了水稻的生長周期、從種子到米飯的全過程。針對部分學生的認知特點,幫助聽障、視障學生通過觸摸和觀察來理解水稻的結構。
“今天開學第一課,我們學習了摘玉米、摘茄子、摘辣椒,還認識了水稻的生長過程,知道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我對這節課印象深刻。”平壩區特殊教育學校心語班學生何嘉誠表示。
在動物體驗區,孩子們手持飼料,小心翼翼地將飼料投喂給小羊、小雞等小動物,親身感受“小小飼養員”的快樂,在與動物的互動中收獲成長。在體驗了飼養小動物的樂趣后,學生們又迎來了另一項傳統手工藝的挑戰——打糍粑。孩子們輪流上陣,掄槌捶打,糯米在反復捶搗中漸漸變得黏軟。打糍粑的過程既鍛煉了孩子們的肢體協調與力量,更讓他們在分工中學會協作,感受“一起做事”的溫暖。
開學第一課把課堂“搬”到田園。
茶藝體驗區飄來陣陣茶香。孩子們在茶藝師的耐心指導下,學習燙杯、投茶、沖泡的過程,專注的神情中透露著平靜與愉悅。一套流程下來,他們為自己和老師奉上了親手泡制的第一杯茶。 “特別開心今天迎來這樣一群特殊的孩子,把他們的開學第一課搬到聽香餐廳還有我們的關廂農耕區。他們走出了課堂,用手、用身體來感受農作物真實的狀態。他們剛剛在我們農田裡面採摘果實的時候,眼睛裡面都是帶著光的,然后聽到音樂的時候,他們的手也會跟著節奏一起舞動。這些對他們來說是特別好的體驗,因為生活中很多美好的東西不僅是用耳朵來聽,還可以用手摸,可以用眼睛看。未來,我們想多舉辦這樣的公益活動,給他們更多地看到這個世界的窗口,也讓大家更多地關注這群可愛的孩子們。”平壩區聽香花園音樂餐廳負責人孔彥戈說。
殘障兒童作為特殊群體,面臨著諸多生活挑戰和教育難題。近年來,平壩區特殊教育學校把勞動育人的理念落到實處,將勞動教育融入“開學第一課”,將“大自然課堂”與勞動育人相結合,讓“泥土”味充盈育人全過程,將勞動的種子深深地種在了學生的心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帶孩子們進行體驗農耕文化,就是想讓他們親近自然,在社會實踐中學習。一開始孩子們總是‘狀況百出’,但是慢慢的,他們學會了合作。所以說,對特殊學校學生來說,在社會實踐中進行‘體驗’是最好的教學方式。以往的開學第一課多在教室開展,此次將課堂搬到戶外,結合農耕文化與音樂的元素,既能讓學生親近自然、了解糧食的來之不易,也能通過觸覺、聽覺的多重刺激,幫他們更好地感知世界。能更好地進行社會適應,為學生以后走出學校,更好地適應社會打下基礎。”平壩區特殊教育學校教導主任金馳說。(圖/文 江群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