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印江:深入踐行“兩山論”鋪就綠色發展坦途

2025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貴州省銅仁市印江自治縣在“兩山論”的指引下,惜綠護綠,久久為功,實現從山水圍困到山水突圍,在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綠色發展道路上行穩致遠。
印江深入踐行“兩山論”鋪就綠色發展坦途。
在印江自治縣朗溪鎮1.2萬畝石漠化治理區,延綿數公裡的石山上綠意盎然,滿山的金香橘、紅香柚挂滿枝頭,水果種植大戶何谷娥手持剪刀,正在進行蔬果。
二十年前,何谷娥家和大多數的昔蒲、河西村村民一樣,為獲取更多耕地資源,不惜伐木開荒。然而“開荒開到邊,種地種到天”,換來的卻是“春耕一大坡,秋收幾小籮”,村民飽嘗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之苦。在當地政府引導下培土增地,開始種植桃李柑橘等經果林,何谷娥家也種上的10余畝經果林,后通過嫁接和品種改良,換種成蜜藍桃或大紅桃、金香橘等新品種,在今天仲夏桃李成熟季,何谷娥家的桃子迎來豐產期,批發獲得了上萬元的收益。
印江深入踐行“兩山論”鋪就綠色發展坦途。
這些石旮旯,地方也窄,以前是種苞谷、洋芋,收入低。村民何谷娥笑著說,“現在種上了柑子、桃子,最近十多年以桃子為主,今年有兩三萬斤,賣出去了兩萬多斤,賣了兩萬多塊錢。”
護好青山,方得金山。朗溪鎮印江自治縣石漠荒山披綠裝,不僅當地村民嘗到了生態甜頭,春和景明之時,萬畝石漠化公園裡的桃花、李花、梨花競相開放,前來踏青賞花的游客絡繹不絕,“花”經濟、致富果更成為推動當地鄉村旅游、產業興旺的有力抓手。
印江深入踐行“兩山論”鋪就綠色發展坦途。
今年是兩山論提出二十周年,也是朗溪鎮牢記囑托,取得石漠化治理成效最為突出的一年。印江自治縣朗溪鎮黨委副書記樂如仕介紹道,“在兩山論指導下,1.2萬畝石山上披綠裝、石縫裡種出了金果果,1.2萬畝石漠化治理區森林覆蓋率也超過70%,種出的金果子年產值突破了3000萬元,百姓收入實現翻番。春賞花、秋摘果,10萬游客共同見証了石窩變樂園。”
“含綠量”帶來“含金量”,印江自治縣的“植綠護綠,點石成金”之嬗變,是印江自治縣邁步“兩山”之路、堅守“兩條底線”的生動注腳。在合水鎮大昔村,荒坡上種下的茶樹正長得旺盛。今年59歲的坪峨村村民李守梅和20余名採茶工,身背竹簍等採茶具,在百畝茶山上來回穿梭,把一片片綠芽悉數採收進簍。
印江深入踐行“兩山論”鋪就綠色發展坦途。
村民李守梅說,“我們這兩天採茶,採兩葉一心,2.5元一斤,一天採個四五十斤,100元左右的收入就到手了。”
隨著一車車鮮葉採收下山,山下的貴州山山農業有限公司綠茶生產車間正開足馬力進行加工,今年1至7月,該公司生產碾茶、紅條茶和綠片茶共計200余噸,實現綜合產值1000余萬元。目前,該公司每天按照人工+機採的方式協同推進,最大限度提高夏秋茶的下樹率。
印江深入踐行“兩山論”鋪就綠色發展坦途。
“這兩天我們公司主要生產紅條茶和綠片茶,2台機採加20余名工人手採茶,一天能夠下樹茶青4000斤左右。”印江自治縣合水鎮大坡茶業種植基地管理員任光榮說。
走好“兩山”之路,加速綠色崛起,全力推進產業綠色轉型、綠色發展之路,印江自治縣始終把茶業作為2+N主導產業,探索出“龍頭企業+區域中心企業+小微企業+農戶”的發展模式,通過茶企抱團發展,實現茶葉產業的提質增效。目前,該縣26萬余畝茶葉正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綠色動能”。
印江縣縱深推進生態茶產業發展,探索了“股份制龍頭企業+”發展模式,以“久久為功”適度規模的發展理念,促進茶產業基地、加工、品牌、質量、效益同步提升。印江自治縣茶產業發展中心主任魏厚達表示,“截至目前,全縣建成茶園面積26.2萬畝,其中投產茶園19.69萬畝。2024年茶葉產量1.198萬噸、產值8.7億元,持續帶動6.8萬茶農增收,促進13.8萬余群眾就業,茶產業社會經濟效益作用明顯。”(圖/文 周蘇星、王東、鄒雪慶、張麗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