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科學家”到黔南探尋“產學研共振”之路

“這趟研學之旅,值了!”中南大學博士生陳學馳摩挲著手中的獎牌笑著說。
7月末的黔南,16所高校的30名學術尖兵在此集結,以“人工智能+”為刃,剖開千行百業的創新可能。
為探索出一套可持續的人才發展方法,搭建可持續的人才交流平台,7月26-31日,廣州人才集團聯合華南理工大學,發起了首屆“未來科學家”研學活動。
“未來科學家”走進黔南。
這是一場關於人才培育的新探索,從誕生起便自帶公益“基因”。“所有學員交通食宿全免費,沒有任何功利目標”,華南理工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文宏介紹,此次研學將推動青年學者從“學術參與者”向“科研探索者”轉變,助力其科研探索能力的進階提升。
仰望“中國天眼”的銀輝,俯聽茶壟間的現實需求,首屆“未來科學家”研學活動正將創新星火種入現實土壤。“做青年人才的同行者,讓科學猜想落地生根!”廣州人才集團黨委副書記駱志萍說。
星空下的靈感交響
深夜的貴州茶山營地燈火通明,4位來自不同高校的博士、碩士研究生正為一組CT影像數據展開激烈討論。一周后,這支團隊以從零起步、僅用一周完成的“智療雲”癌症免疫治療預測平台,斬獲“未來科學家”研學活動桂冠。
“‘智療雲’落地性強,有較好的技術支撐,針對免疫療法的細分領域,為個體解決癌症提供了有普適性的解決方法,讓人眼前一亮。”營地導師、網才股份首席科學家鄺美華說。
來自天南地北的高校,這些“學霸”匯聚貴州都勻,當他們在星空下自由交流,一顆顆創新的種子也在悄然萌芽。
自由交流。
創新無法被設計,但土壤可以培育。“創新人才很少是教出來的,而是各種要素烘托出來的。‘未來科學家’研學項目搭建了一個創新要素集聚的平台,創造了一個激活靈感的環境,探索一種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文宏說。
在黔南茶山的自然懷抱中,學員們卸下了實驗室的拘束。上海交通大學溥淵未來技術學院及未來電池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萬佳雨是此次活動的營地導師之一,“學生在茶山徒步等活動的放鬆狀態下或許更易突破思維定式。”
“未來科學家”走進茶山。
更重要的創新催化來自30位學員的多元背景,覆蓋16所高校的計算機視覺、生物信息、材料科學等10余個領域。“任何成果都無法由單一學科獨立完成,唯有打破壁壘、融合多學科流程,才能迸發真正的創新火花。”活動總指導、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鄧方說。
智療雲項目的誕生印証了跨界火花的能量。隊長王冰洋深耕具身智能,隊員單泳齊擅長大模型算法,在項目中負責智療雲模型算法的開發和改進。隊員李卓奧聚焦醫學影像領域,徐明華投身生物信息研究。最終,這種“強制混搭”使醫學難題與算法優化最終碰撞出革命性解決方案。
網才科技(廣州)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活動聚焦學員提出的9個科學猜想,橫跨人工智能、能源材料、生物醫學等前沿方向,依托“打散學科、重組團隊”的機制,每組須融合至少兩門學科解決真實命題,通過交叉學科交流,激發靈感,對科學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學科交流。
自然環境的催化、學科壁壘的解構……創新在各種條件的烘托和滋潤下自然生長。當年輕科學家們站在中國天眼之下,仰望的不僅是浩瀚星河,更是人類創新的無限可能。
讓技術走出象牙塔
和王冰洋團隊一起“卷”到深夜的,還有來自華南理工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專業的張文博。
與兩位本科生一起——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劉麗婷以及來自重慶大學的江京恬,張文博提出的團隊項目,是一款能自主跟隨老人、監測生命體征的“扁鵲隨行”AI機器人。
人工智能,是這幾天的高頻詞。
在過去一周的研學活動中,學員圍繞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主題,在跨學科交流與實踐探索中,精選了AI+能源、AI+健康、AI+感知等多個領域科研猜想課題進行了深度研討。
深度研討。
首屆“未來科學家”研學活動選擇“人工智能+”為主題,本質是為青年科學家提供最具時代感的創新畫布,是活動以回應時代與國家需求為使命,推動高校科研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的生動實踐。
“人工智能已上升為國家戰略高度,各國都在搶佔制高點,我國也不能落后,人工智能正是需要這些‘未來科學家’們大展身手的領域。”營地導師、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鐘競輝說。
活動聚焦前沿技術,更深挖現實需求,技術必須解決問題,否則只是實驗室“玩具”。
此次活動的一大亮點在於校企資源的深度整合與“雙導師”創新培養機制。廣州人才集團發揮人才服務與產業對接優勢,聯動企業提供科研場景需求﹔華南理工大學副校長許勇、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鄧方擔任總指導﹔來自華南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以及廣州人才集團的3名跨學科專家組成營地導師團,帶來從基礎理論到產業應用的全鏈條指導。
全鏈條指導。
張文博介紹,“扁鵲隨行:會行走的智慧問診機器人”核心技術源自華南理工大學未來技術學院人本計算團隊的研究成果——去中心化數據和大模型驅動的互聯網智能醫療服務體系研究。
“此次研學中,我們進一步深挖實際需求,在導師鄺美華指導下,瞄准老年人群體居家健康及情感陪伴現實痛點,在已有技術的基礎上,讓整個產品設計,尤其是商業模式上,更加完整及貼合智慧養老市場需要。”張文博說。
探索產學研共振之路。
這條“產學研共振”之路才剛剛啟程。隨著廣州人才集團與黔南州共建的“人才交流研學基地”揭牌,更多融合前沿探索與現實關懷的科技星火,將從這裡照亮中國創新的未來征途。(文/洪鈺敏 圖/受訪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