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實踐顯擔當!貴州農職院學子助江口村繪振興新卷

七月,黔東大地驕陽似火,貴州省銅仁市玉屏侗族自治縣江口村的稻田碧波蕩漾。連日來,貴州農業職業學院10余名學子組成的“鄉韻繪新﹒青耘服務”實踐團,在此開展鄉村振興實踐。他們以科技賦能土地,用雙手改善村容,靠創意激活文脈,為這個青山環抱的村落帶來實實在在的變化。
數字賦能,讓土地“會說話”
江口村上空,無人機成為實踐團的“利器”。隊員操控無人機開展全域航拍,繪制高清地形圖,為鄉村規劃提供精准數據﹔針對脫貧戶,通過無人機低空拍攝住房、農田及周邊設施,結合入戶問卷記錄的家庭人口、收入來源等信息交叉分析,精准識別返貧風險家庭,為幫扶工作夯實基礎。
土地調研中,隊員完成100畝梯田三維建模,清晰標注田埂位置與灌溉路徑,核對土地權屬信息﹔還與村委召開座談會,了解全村600畝被征用土地的補償標准及利用情況,為后續產業鏈規劃提供參考。“科技讓鄉村發展更精准,這是課堂上學不到的實踐。”實踐團成員說。
扮靚家園,讓鄉村“煥新顏”
實踐團以“兩清兩改兩治理”政策為指引,從“清理農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內塘溝”入手開展工作:清理村委會花壇枯枝,修剪雜亂綠植,讓方寸之地煥發生機﹔打撈河道漂浮物、清運河岸垃圾,落實“兩清”要求﹔清除道路兩側雜物、雜草,推動村容村貌細節提升。
據統計,隊員累計清掃140余平方米,清運垃圾40公斤。他們還用無人機拍攝整治成果,為建立長效管護機制留存翔實檔案,推動“兩清兩改兩治理”政策在鄉村落地見效。
守護文脈,讓傳統“活起來”
在江口村“不散場”鄉集上,實踐團成員圍著72歲竹編藝人黃師傅,記錄傳統手藝步驟﹔用視頻錄制鼟鑼表演,用相機拍攝卷粉制作過程,對鄉土文化進行系統存檔。
在田沖紅色記憶展館,成員翻拍17位青年參軍的老照片﹔詳細記錄全村32棟老建筑,整理天韻樓榫卯結構、農耕展館老水車、火鋪文化館飲食習俗等圖文資料。此外,他們還編創了“三包政策口訣歌”,打印51份“明白卡”發放給村民,助力政策宣傳。
此次實踐不僅為江口村發展注入活力,更讓學子們深刻體會到青春力量在鄉村振興中的價值。這場青春與鄉土的相遇,故事正待續寫。(姚黎、蒲雨露、吳儀、張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