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扎根黔中一年,這家研究院為貴州發展注入澎湃科創動能原創

2025年07月25日12:01 |
小字號

在貴州科學城的創新熱土上,有一顆璀璨的“新星”正熠熠生輝。

2024年7月,中南(貴州)貴陽貴安產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落地貴陽高新區。一年來,這家由貴州省科技廳、貴陽市、貴安新區與中南大學四方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以“合作好、攻關好、轉化好、服務好”為行動綱領,在黔中大地播撒科技火種,結出累累碩果。

從高端人才引育到關鍵技術突破,從科技成果轉化到企業精准服務,研究院以“科技入黔”的生動實踐 ,為貴州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構筑智力高地:從“資源虹吸”到“創新輻射”

翻開研究院這一年的成績單,一組數據格外亮眼:柔性引進包含3名院士在內的16名專家委員會成員,以項目制引進7個科研團隊﹔面向當地企業發布了12期近40項中南大學科技成果﹔專利轉讓10項助力企業技術提升﹔孵化科技型企業12家,帶動企業營收超1500萬元……這些成果的背后,是研究院構建的創新要素匯聚匹配機制及“人才+項目+平台”協同創新體系。

“我們不是簡單‘摘果子’,而是要把中南大學的創新根系扎進貴州土壤。”副院長周密在採訪中道出發展理念。這種“扎根式”合作早有淵源——早在2015年,中南大學就與貴州開展了有組織的合作,與企業在冶金、化工等領域開展技術合作。如今,研究院的成立更是讓有組織的合作點連成創新網。

據了解,研究院的主要職責是將中南大學的科技成果,成功地導入到貴州、貴陽貴安等地轉化、孵化。自落地以來,研究院聚焦企業技術痛點與產業升級需求,著力構建中南大學科研成果定向引進機制、高端人才柔性導入機制、企業技術需求精准匹配機制及校友資源協同引入機制,力求在科技成果轉化、關鍵技術攻關、區域智力生態構建等方面實現突破。

目前,研究院已經組建了一支學科特色優勢互補的專業化團隊,其中包括10多名專業技術轉移管理團隊和20多名專家技術團隊。成功組成的16名專家委員會,其成員覆蓋新材料、新能源、先進裝備制造、大數據、生物醫藥、戰略管理等六大領域,開展項目評審及管理咨詢等活動,為科技創新提供技術及智力支撐。

深耕產業需求:從“技術輸血”到“創新造血”

7月21日,中南大學專家團隊“蹲點式”駐企服務行動(第一期)暨貴州孵化園首批企業入駐活動正式啟動,來自中南大學的22位專家駐點貴陽貴安22家企業,開啟為期一周的駐企服務。

“研究院成立這一年來,我們在工作中發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企業反饋的技術需求質量參差不齊、企業投入動力不足,以及校企目標存在短期錯位等,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產學研合作的整體效能。”周密表示,為此,研究院提出了兩項關鍵革新舉措,一是聯動地方科技相關部門深入企業,對技術需求進行二次摸排核實﹔二是構建“企業需求-專家團隊”雙向畫像數據庫,力求為每個需求找到最優解,推動產學研合作向更深層次、更高質量發展。

此次中南大學專家團隊駐企服務正是將措施轉化為實踐的一次關鍵行動,通過“校地聯動、精准賦能”的創新模式,打破傳統校企供需對接“短期化、碎片化”局限,建立“需求共研、難題共解、成果共享”的長效對接機制,讓高校智力資源真正下沉到產業一線。

“我們是首批受益企業之一,希望借助專家力量,在3D制造技術、電容筆材料加工工藝等方面獲得指導,突破當前的技術瓶頸。”貴州達沃斯光電技術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李振興對此專家的到來充滿信心。

構建創新生態:從“單點突破”到“全鏈賦能”

近日,在貴州科學城頻頻可以看見一輛黑白相間、挂著綠色車牌的小車,這輛小車沒有座椅,更無主副駕駛區,卻能自如等待紅綠燈、平穩穿梭於車流,這台無人車來自於貴州九識智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貴州九識智行作為首批入駐中南大學貴州科技孵化園的企業,與中南大學計算機學院、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計劃在無人車應用場景、數據開發與資產化等領域合作,共同拓展無人車在貴州智慧交通建設中的創新應用場景。

中南大學貴州科技孵化園是中南大學與貴州省科技廳、貴陽市、貴安新區攜手共建“一院一園一基地”中的“一園”,由研究院統一承接建設,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中南大學貴州科技孵化園正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苗圃基地”,12家企業先后入園。其中,入駐企業8家、入孵企業4家,短短幾個月累計完成營收超1500萬元。

據了解,該孵化園圍繞“富礦精開”與“六大產業基地”建設領域,聚焦平台體系建設,從科技創新→成果孵化、加速→產業化→企業上市,進行全面規劃建設,通過打通成果轉化孵化全鏈條,培育高新技術企業,輸送新質生產力。

“接下來,我們將梳理中南大學科研團隊的創新成果,挖掘與貴州產業匹配度高、市場前景明朗的應用技術成果,並建立‘先試用后轉化’機制,降低企業採用新技術風險,進一步培養專業化技術經理人隊伍,持續強化后端技術交易保障,著力構建‘產研直通車’式成果轉化體系,打通轉化堵點,力爭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2000萬元。”周密說。(楊   婷)

來源:貴陽市高新區官網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