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多高,葡萄就有多高!”
——貴州省三都縣水晶葡萄產業發展書寫山地農業奇跡

盛夏時節,貴州省三都縣9.636萬畝水晶葡萄迎來豐收,連綿起伏的群山正煥發出勃勃生機。近年來,當地通過發展特色水晶葡萄產業,將石漠化荒山變為“綠色銀行”,走出了一條“石山變果園、劣勢轉優勢”的特色農業發展之路,創造了“山有多高,葡萄就有多高”的農業奇跡。
走進三都縣普安鎮前進村,連綿起伏的山坡上,成片的葡萄架整齊排列,一串串晶瑩剔透的水晶葡萄挂滿枝頭,農戶們正忙著採摘,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晶瑩剔透的水晶葡萄挂枝頭。
“以前在山上種包谷沒增產,后來種這個水晶葡萄收成好多了,生活也變好了。剛開始種平地,后來種在了高山上也很好,我們就都拿高山來種,這一片全部種完。”水晶葡萄種植戶楊昌英說。
三都縣地處雲貴高原,山多地少,傳統農業發展受限。面對自然條件的限制,當地政府與農業專家反復調研,發現縣域內山區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的特點適宜水晶葡萄種植。當地政府積極引導群眾在荒坡上“鑿石挖坑、背土填縫”,逐步發展起水晶葡萄產業。
“以前我們就種一點在平地,剛開始不曉得高坡能不能種,我們也不敢種,后來政府支持和指導我們,現在高坡都種起來,收成好很多了。”水晶葡萄種植戶莫福久說。
測產稱重。
最初很多村民都和莫福久一樣有些顧慮,三都縣便組織技術團隊駐點指導種植。如今,莫福久家的20余畝葡萄園碩果累累,曾經的荒山披上了“綠裝”,挂滿了晶瑩剔透的果實。近年來,當地政府推廣“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推動產業規模化發展,讓葡萄藤“爬”上了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坡。目前,水晶葡萄種植面積穩定在9.636萬畝,是全國水晶葡萄單品類種植規模最大的區域,被譽為“中國水晶葡萄之鄉”“中國葡萄﹒第一奇跡”。
2022年“組團式幫扶”工作開展以來,農業專家幫扶團隊深入調研,為當地量身定制“水晶葡萄產業提升計劃”,提供種苗優選、科學栽培、病虫害防治等全鏈條技術支持,徹底打通產業發展的“堵點”。
群眾忙著採摘水晶葡萄。
“我們通過一些綠色措施來達到防病防虫的效果,主要通過清除病殘體,達到清潔土地,控制病虫的初始發生量。我們還有通過大力推廣避雨設施和果實套袋來達到控制病虫害的發生,也抑制了病原的傳染。”貴州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專家龍慧說。
7月23日,在三都縣普安鎮水晶葡萄種植基地,由貴州省農業農村廳、貴州省農業科學院、三都縣農業農村局有關專家組織開展的水晶葡萄現場測產活動傳來喜訊:經專家組實地測算,當地示范種植的優質水晶葡萄品種在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30%以上的基礎上,最高畝產突破6000斤,品質和產量得到“雙提升”。
“我們這邊葡萄品質還可以,拿去街上零售5塊錢一斤左右,老板來現場批發兩塊七到三塊,價格還可以。”水晶葡萄種植戶李五四說。
群眾喜豐收。
為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三都縣結合民族文化特色,打造“葡萄節”“採摘游”等農旅融合項目,推進葡萄產業“接二連三”,發展葡萄旅游,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現已建成觀光葡萄長廊10公裡,觀光亭3個。每年水晶葡萄成熟季節,省內外的游客都會聞訊而來,摘葡萄、品葡萄、觀葡萄,一起見証“山有多高、葡萄就有多高”的奇跡。
“三都水晶葡萄已經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之一,2025年預估產值突破5億元,覆蓋5萬戶農戶,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三都縣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發展中心副主任潘洪濤說。
從荒山石嶺到碩果累累,三都縣用一顆小小的水晶葡萄,串起鄉村振興大產業,書寫了山地農業的綠色奇跡。在這片曾被認為“不宜耕作”的山地上,水鄉人民用智慧和汗水,描繪出了生態美、產業強、百姓富的新畫卷。(圖/文 陳明珠、余勝、王明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