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業強縣富民的“陳薯樣本”
——貴州佳裡佳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助力鄉村振興蝶變之路

眼下,行走在思南縣三道水鄉周寨村沃野山間,你會看到漫山遍野的紅薯藤蔓鋪展成碧浪,在盛夏的晚風中自由搖曳。這片曾以傳統農耕為主的土地,如今因一個名字而煥發新生——貴州佳裡佳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時間撥回到2018年,張誠帶著4500萬元資金返鄉創業,到2024年實現年產值7.13億元。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種植,到全產業鏈科技賦能﹔從單一的農產品生產,到成為產業扶貧的標杆,佳裡佳用七年時間,將一顆“小紅薯”發展成興縣富民的“大產業”,成為推進綠色銅仁現代化建設的生動注腳,興業強縣富民的“陳薯樣本”。
七載深耕
“春暉果實”年產值超7億元
2018年8月,黔東大地還帶著夏季的燥熱。張誠站在三道水鄉的土地上,心中涌動著一個念頭——讓家鄉的紅薯走出大山。這一年,在銅仁市“春暉行動”的感召下,他注資4500萬元,成立了貴州佳裡佳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開啟了返鄉創業的征程。彼時,誰也未曾想到,這枚默默種下的“春暉果實”,七年后會成長為年產值超7億元的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龍頭企業。
創業之初,張誠就錨定了 “全產業鏈”的發展方向。他深知,單一的種植或加工難以抵御市場風險,唯有構建從田間到餐桌的完整鏈條,才能讓紅薯產業扎下深根。公司規劃佔地120畝,一步步建起了澱粉生產車間、產品生產車間、包裝車間及澱粉產品庫房等GMP標准廠房2.5萬平方米,形成了從紅薯種選育、種植、澱粉加工、產品開發、銷售、薯渣烘干利用等全產業鏈,並注冊商標“陳薯”。
七年時間,佳裡佳的“盤子”越做越大。員工從最初的幾十人激增到536人,其中大專及以上學歷的86人,還吸納了13名殘疾人員工,讓弱勢群體也能共享產業紅利。投資從4500萬元增至1.6億元,產值更是實現了跨越式增長:2023年突破3億元,2024年飆升至7.13億元,2025年上半年已完成5.73億元(線上4.38億元+線下1.35億元),佔全年任務的52%。在短視頻平台,其系列產品穩居同類銷售榜首,單日最高銷售額達600多萬元,去年“雙11”期間單季銷售 4700萬元,數字的背后,是市場對“陳薯”品牌的認可。
這份成長,不僅體現在數字上,更凝結在一塊塊獎牌裡。佳裡佳先后斬獲“全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貴州省扶貧龍頭企業”等稱號,成為中國澱粉工業澱粉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單位﹔其所在的周寨村,也因紅薯產業入選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全國鄉村特色產業超億元村。從鄉野間的創業夢想,到年產值超7億元的產業標杆,佳裡佳用七年時間証明,扎根土地,同樣能長出參天大樹。
科技創新
從“土裡刨食”到“科技賦能”
“以前種紅薯,全憑老經驗,產量看天,品質看運氣。”周寨村村民陳大爺的話,道出了傳統紅薯種植的窘境。而佳裡佳的出現,正以科技創新為筆,改寫著“土裡刨食”的歷史,讓古老的作物煥發出科技的光芒。
破解“種源卡脖子”難題,是佳裡佳科技賦能的第一步。為擺脫省外購種成本高、質量不穩定的困境,公司與西南大學、省農科院、貴州大學等多所院校“聯姻”,建立專家科技工作站,在三道水鄉、石阡縣聚鳳鄉布局2000畝科研基地,專攻“高產量、高澱粉、多抗”新品種育種。經過數年攻關,“陳薯1號”“陳薯2號”原種種苗成功問世,2025年公司全部種植自主研發品種,每年可節省購種成本數百萬元,更從源頭保障了原材料品質。
育苗環節的“智慧升級”,讓產業起跑線前移。佳裡佳根據海拔差異布局育苗基地,低海拔的三道水鄉基地春節前即可育苗,高海拔的張家寨基地2月底育苗,錯峰種植保障供應需求。2024年,公司在周寨村投建45畝高標准智能育苗基地,40余個控溫大棚搭配水肥一體化噴淋系統,讓薯苗提前三周移栽,年產苗達3000萬株,帶動30余人就近務工。這一年,僅三道水基地就育苗1600萬株,為全市提供薯種3501噸,科技讓“好苗出好薯”從願望變成現實。
科技的力量更滲透在加工與產品創新的每一環。在GMP標准廠房裡,澱粉加工生產線日處理鮮紅薯1500噸,酸辣粉生產線日產30萬桶,5條方便粉絲生產線年產能達2億桶﹔通過《綠色食品A級認証》《有機食品認証》的30多個產品,從基礎的澱粉、粉絲,擴展到紅薯酒、休閑食品,甚至正在研發黃精粉絲等藥食同源產品。從“賣原料”到“賣產品”再到“賣品牌”,科技賦予了紅薯更高的附加值。 電商渠道的科技賦能同樣亮眼。在思南經開區紅薯產業園內,佳裡佳的電商大樓燈火輝煌,11個專業直播間輪番上陣,正熱火朝天地直播銷售陳薯酸辣粉。“今年,我們陸續招聘了40余名新主播,現在每天平均能銷售超5萬單、50多萬桶酸辣粉,單日最高銷售額突破600萬元。2025年上半年,線上銷售額達3.03億元。”公司電商直播中心負責人陳浩說道,目前,公司在電商渠道新增了27個網絡店鋪,並且積極拓展跨境電商業務,持續擴充主播團隊力量。其組建的直播團隊已覆蓋10多個電商零售平台,承擔了公司90%的銷售任務,科技不僅改變了種植加工的“老辦法”,更打通了“黔貨出山”的“新通道”。
社會擔當
從“企業賺錢”到“村企共富”
“種一畝紅薯,能賺多少錢?”在思南縣,這個問題的答案因佳裡佳而改變。從帶動6607戶農戶戶均增收6000元,讓18個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年收入超10萬元,佳裡佳用“產業扶貧”的實踐,打造了可復制的“陳薯樣本”。
訂單農業是聯結企業與農戶的“金紐帶”。公司牽頭成立思南縣紅薯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推行“五統一”模式:統一種植規劃、統一良種供給、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集體管理、統一價格收購。1元每公斤的保底價,讓農戶吃下“定心丸”。在三道水鄉,18個曾經的“空殼合作社”因紅薯種植年收入超10萬元,徹底摘帽﹔周寨村700畝紅薯地,村合作社年收入120萬元,農戶增收75萬元,200余人在基地務工。2024年,公司簽訂12萬畝種植合同,帶動近5萬人增收,“種紅薯能致富”成為當地共識。
就業幫扶是另一條重要的民生線。在536名員工實現穩定增收外,智能育苗基地、加工車間、電商直播間,為周邊村民提供400余個崗位,其中90余人為脫貧戶。公司還為300多名高校學生提供創業平台,發放40余萬元創業基金,讓年輕人在“賣紅薯”的賽道上實現自我價值。從田間務工到車間就業,從農民到產業工人,佳裡佳讓鄉親們“家門口就能掙錢”。
公益反哺則彰顯了企業的溫度。在教育領域,公司累計捐贈300多萬元修繕學校、完善設施,設立“張誠獎學金”發放101.01萬元獎勵師生,“陳薯助學金”發放9.95萬元資助學子﹔在民生領域,連續12年為周寨村60歲以上老人發春節慰問金,累計136.2萬元,捐資120萬元修公路、建村委會﹔在應急時刻,為抗疫、抗洪捐贈物資超172萬元,各類公益投入累計近900萬元。
村企聯動更讓鄉村全面振興有了持續動力。公司引進廣仁食品有限公司發展臘味加工,年需生豬1000頭以上﹔投建大米加工廠帶動近千人種植有機水稻,利潤分紅讓村民共享發展成果。按照“40歲以下培養成產業工人、40歲以上培養成致富能手、60歲以上發展種養業”的思路,周寨村正形成“家家有收入、戶戶有產業”的局面。
從返鄉創業到年產值超7億元,從“土裡刨食”到科技賦能,從產業發展到社會責任,佳裡佳七年實踐証明,農業有奔頭,農民有盼頭,鄉村振興有干頭。這片土地上的紅薯碧浪,不僅訴說著豐收的喜悅,更見証著一家企業與一方百姓共同成長的溫情故事。
同心筑夢
讓“陳薯”的健康美味飄香世界
企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黨委、政府的關愛,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
為支持佳裡佳高質量發展,地方黨委政府從政策、資金、技術、市場等多維度發力。專門出台專項政策,組建紅薯產業工作專班一對一協調服務保障,從紅薯種植補助、規劃種植面積、發放種苗,到收購紅薯原料,全方位保障產業發展。
在政策扶持方面,市縣政府加大財政投入,對紅薯產業育種、補貼、獎勵等環節給予資金扶持。同時,幫助企業拓寬融資渠道,引導金融機構為企業提供貸款支持,解決企業發展的資金難題。
在市場拓展方面,借助東西部協作、黔貨出山等政策機遇,幫助企業拓展銷售渠道,開拓了盒馬鮮生、家樂福等50多條線下銷售渠道。支持企業開展電商業務,搭建電商服務中心直播孵化基地,助力企業開通全網電商平台,開辟直播帶貨渠道,提升產品銷量。
在產業配套方面,圍繞佳裡佳陳薯產業鏈,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引進包裝、調料品等上下游配套企業,完善產業生態。引進廣州琪豐包裝公司建設智能包裝項目,與鄭州烹小鮮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建設調料包生產廠,提升了產業配套能力 。
在品牌打造方面,指導企業進行品牌建設,申請認証相關優質產品標識,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陳薯”酸辣粉等系列產品在政府指導下獲得國家級《綠色食品A級認証》等多項認証。
“我們公司的銷售額從1億多元到3億多元的時候,出現原料不夠的情況,需要從外面調。縣裡幫助對接了紅薯產業發展好的河南省有關企業和科研專家,並帶著我們去考察學習。”說到公司發展歷程,張誠對思南縣委、縣政府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為什麼公司取名“佳裡佳”?張誠微笑著介紹:“要做就做到最好,佳裡佳就是無論是產品品質、還是帶領群眾致富,都要力求做到最好。”
沐浴著政策光輝,憑借企業家實干精神,張誠將貴州紅薯產業推向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宏偉藍圖正徐徐繪就,“陳薯”的健康美味,正風靡世界。(馬結華、羅燦、閔友才)
來源:銅仁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