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定縣黃桶街道新堡村:走出一條種桑養蠶新“絲”路

在普定縣黃桶街道新堡村,330畝桑田隨風起伏,蠶房內萬頭蠶寶寶正吐絲成被。這裡不僅是普定縣唯一的蠶絲被生產基地,更以“種桑-養蠶-制被”全產業鏈模式,走出一條“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生態增值”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村民正在採絲。
位於新堡村的蘇龍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鈕雪榮來自江蘇,早在2018年就來到普定種桑養蠶,如今,他的基地種植桑樹150畝,主營三塊業務年產值近200萬元。“公司這兩年的經濟收入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一是跟山東廣通公司合作,賣他們種的繭,大概有18噸,7萬元/噸,按照今年的價格就是100多萬元﹔二是每個月的180張蠶種,小蠶的孵化費是300塊錢/張,每個月有5萬多元﹔第三就是蠶絲被,一年大概有20萬元。”鈕雪榮說。
村民正在制作蠶絲被。
小蠶供應是鈕雪榮帶動周邊村民發展養蠶產業的重要舉措,他把孵化13天的三齡蠶銷售給養蠶戶並為他們提供技術指導服務等,目前已有10余戶養蠶戶長期向他購買三齡蠶,馬官鎮號雲村的伍章榕就是其中之一。“今年是養蠶的第4年,平均下來我們每年能養10到12批蠶,每一批蠶能養10張左右,每一批蠶的純利潤就是1-2萬塊錢。”伍章榕說。
桑蠶養殖很好帶動了周邊村民的就業。圖為兩名婦女正在採摘桑蠶葉。
該公司生產的蠶繭除80%銷往山東廣通蠶種有限公司外,近兩年來,該公司還生產經營蠶絲被。在蠶絲被加工車間,一團稱重6公斤的蠶絲在經過工人們拉絲、裁剪、鋪絲、裝訂等工序后,搖身一變成為一床蓬鬆柔軟的純天然蠶絲被。在親朋好友和周邊客戶的口口相傳中,高品質蠶絲被成為該公司一大亮點特色。
黃桶街道新堡村支書項穎介紹:“鈕雪榮老板是自己種植、自己養蠶,用自己的蠶絲加工做蠶絲被,而且蠶絲被的整道工序都可以進行參觀,從他的種桑的基地,到他養蠶的大棚,都能去參觀,蠶絲被的質量是有保障的。”
小蠶供應是鈕雪榮帶動周邊村民發展養蠶產業的重要舉措。
在鈕雪榮的示范帶動下,新堡村也有村民租地發展桑蠶產業,目前新堡村已種植桑樹330余畝。每年4-10月,鈕雪榮的基地裡每天都有30余人採桑喂蠶做被,每年發放務工工資70余萬元。
“我們已經做兩三年,有時候給他摘桑葉,有時候給他喂蠶,有時候給他撿蠶包﹔工資每天最少都有100塊錢,都是手上工,也不累,最主要的是我們可以照顧家裡、照顧老人。”金荷村務工工人林全芬說。
新堡村的桑田裡藏著鄉村振興的密碼——從自種、自養到自加工的全鏈條閉環,讓每一片桑葉都承載著增收希望,讓每一床蠶絲被都包裹著共富溫度,在這條“絲路”上,新堡村正織就更加絢麗的未來。(文/圖 張文霞、張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